“并州的胡人,本是匈奴中凶暴的寇贼。建安年间,派右贤王去卑诱骗呼厨泉作为人质,听任其部落散居六郡。咸熙年间,因一部太强,分为三率;泰始初年,又增为四。于是刘猛内部叛乱,勾结外敌;近来郝散之变,起于谷远。如今五部之众,达数万户,人口之多超过西戎。他们天性骁勇,擅长弓马,胜过氐、羌一倍。若有不测的战乱,并州地区会让人寒心。
“正始年间,毋丘俭讨伐句骊,将其残余力量迁徙到荥阳。初迁时仅百户,子孙繁衍,如今已上千户;数代之后,必定人口繁盛。如今百姓失业尚且逃亡叛乱,犬马肥壮还会咬人,何况夷、狄,怎能不变乱?只是他们目前微弱,势力不足罢了。
“治国者,忧虑不在人少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广、士民之富,何必让夷虏留在境内才满足?这些都可晓谕遣返,回其本域,慰藉他们的思乡之情,解除华夏的细微忧虑,惠及中原,安定四方,恩德永存,这才是长久之计!”可惜,朝廷未采纳其建议。
散骑常侍贾谧在东宫侍讲,对太子态度傲慢,成都王司马颖见了便斥责他。贾谧发怒,就把这事告诉了贾后,将司马颖外放为平北将军,镇守邺城。同时,征召梁王司马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任河间王司马颙为镇西将军,镇守关中。当初,武帝立石函之制,非至亲不得镇守关中。司马颙轻财爱士,朝廷认为他贤能,所以才任用他。
夏季,六月戊戌日,高密文献王司马泰去世。
此时,贾后的荒淫暴虐一天比一天厉害,与太医令程据等人私通;又用竹箱装着路上的少年带入宫中,事后又怕他们泄露消息,往往把他们杀掉。贾模担心祸事牵连到自己,对此非常忧虑。裴頠和贾模、张华商议废黜贾后,另立谢淑妃为皇后。贾模、张华都说:“皇上自己没有废后的意思,我们却擅自行动,倘若皇上不赞成,那该怎么办呢!况且各诸侯王正当强盛,彼此结党各不相同,恐怕一旦祸事兴起,我们身死国危,对国家没有好处。”裴頠说:“确实如你们所说。但皇后肆意施行昏乱暴虐的行径,祸乱很快就会到来。”张华说:“你们二人都是皇后的亲属,说话或许能被她相信,应该经常向她陈述祸福的警戒,希望她不要有太过分的举动,那样天下还不至于大乱,我们也能得以平安度日了。”裴頠从早到晚劝说他的姨母广城君,让她告诫贾后要亲近厚待太子,贾模也多次向贾后讲述祸福的道理;但贾后不听,反而认为贾模在诋毁自己,因而疏远他;贾模的志向不能实现,忧愁愤恨而死。
秋季,八月,任命裴頠为尚书仆射。裴頠虽然是贾后的亲属,但一向有很高的声望,天下人都担心他不能身居高位,不久诏令裴頠专门掌管门下省事务,裴頠上奏表坚决推辞,认为“贾模刚刚去世,又让我代替他,这会抬高外戚的声望,彰显偏私的举动,给圣朝带来牵累。”但朝廷没有听从。有人对裴頠说:“您有进言的机会,应当向皇后把话说尽;如果说了她不听,就应当远远离开。倘若这两点都做不到,即使上十道表章,也难以避免灾祸。”裴頠感慨了很久,最终还是没能听从。
惠帝为人愚笨痴呆,曾经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就对身边的人说:“这鸣叫的东西,是为公事叫呢,还是为私事叫呢?”当时天下灾荒,百姓饿死,惠帝听说后,就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因此权力逐渐掌握在朝中大臣手中,政令出自多个部门,有权有势的人家,互相推荐托付,就像做买卖一样。贾氏、郭氏肆意横行,贿赂公然进行。南阳人鲁褒写了《钱神论》来讥讽这种现象,说:“钱这东西,有天地的形貌,人们亲近它就如同亲近兄长一样,称它为‘孔方’。没有德行却受人尊崇,没有权势却让人追捧,能推开金马门,进入紫宫门。危险时能让它平安,死亡时能让它复活,尊贵时能让它卑贱,活着时能让它被杀。所以争斗没有钱就不能取胜,困顿不得志没有钱就不能摆脱,怨仇没有钱就不能化解,好名声没有钱就不能传扬。洛阳城中穿红衣的达官显贵,喜爱我这位‘家兄’,没有止境,握着我的手,从头到尾都抱着我,如今的人,眼里只有钱罢了!”此外,朝廷大臣都追求用苛刻繁琐的考察来显示自己高明,每当有疑难的议论,大臣们就各执己见,刑法不统一,诉讼案件繁多。裴頠上奏表说:“先王制定刑罚和赏赐,轻重恰当,所以下面的人听从有常规,官吏安心本职。过去元康四年刮大风,宗庙宫殿的屋瓦有几片掉落,就罢免了太常荀寓;事情轻微而责罚很重,违背了常规法典。元康五年二月又刮大风,兰台主事的人因之前的事而恐惧,在屋梁栋木之间寻找,发现有十五处瓦片略有歪斜,就拘禁了太常,又兴起狱讼。今年八月,皇陵上一棵周长七寸二分的荆树被砍断;司徒、太常奔波忙碌,虽然知道事情不是很严重,但弹劾的结果难以预料,于是骚扰奔走,各自争相想免除罪责,至今太常仍被拘禁没有释放。刑律的条文是有限的,但违反规定的情况却层出不穷,所以有临时商议处理的制度,确实不能都遵循常规。至于这类事情,都属于处罚过重,恐怕奸猾的官吏会借此机会,随意轻重其罚。”不久,不合理的议论仍然没有停止,三公尚书刘颂又上奏疏说:“自近代以来,法令逐渐出自多门,政令很不统一,官吏不知道该遵守什么,下面的人不知道该回避什么,奸诈虚伪的人因此得以施展其奸计,身居上位的人难以约束下面的人,事情相同而议论不同,诉讼案件不公正。君臣的职责,各有分工。法令要坚决执行,所以让主管官员遵守条文;道理有不通之处,所以让大臣解释疑难;事情有合乎时宜的,所以让君主权衡决断。主管官员遵守法律条文,就像张释之审理违反皇帝车马仪仗的案件那样公正;大臣解释疑难冤案,就像公孙弘判决郭解的案件那样恰当;君主权衡决断,就像汉高祖杀死丁公那样果断。天下的万事万物,若不是这类情况,就不能随意发表意见,都要依照律令来处理;这样法令才能被下面的人信服,人们听了不会迷惑,官吏不能做奸邪的事,这才可以谈论治理国家。”于是下诏:“郎官、令史再出现根据法令辩驳案件的,要随时上报。”但也没能改变现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yq.org)资治通鉴新译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