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让前燕投降的人段思担任向导,悉罗腾与桓温的军队交战,活捉了段思。桓温派前赵将领李述攻占赵、魏地区,悉罗腾又与虎贲中郎将染干津出击,斩杀李述,桓温的军队士气大受打击。
起初,桓温派豫州刺史袁真攻打谯郡、梁国,打开石门以打通水运通道,袁真攻克谯郡、梁国后却没能打开石门,水运路线被阻断。
九月,前燕范阳王慕容德率领一万骑兵、兰台治书侍御史刘当率领五千骑兵驻守石门,豫州刺史李邽率领五千州兵截断桓温的粮道。刘当是刘佩的儿子。慕容德派将军慕容宙率领一千骑兵作为前锋,与晋军相遇。慕容宙说:“晋军轻敌剽悍,不敢正面冲锋,却勇于追击撤退的军队,应当设下诱饵引诱他们。”于是派两百骑兵挑战,把其余骑兵分成三队埋伏起来。挑战的骑兵还没交战就撤退,晋军追击;慕容宙率领伏兵出击,晋军死伤惨重。
桓温多次交战都失利,粮草又耗尽,又听说前秦军队即将到达,丙申日,他烧毁战船,丢弃轻重装备和武器,从陆路撤退。任命毛虎生统领东燕等四郡的军事,兼任东燕太守。
桓温从东燕出发前往仓垣,沿途开凿水井取水,行军七百多里。前燕众将领争相请求追击,吴王慕容垂说:“不行。桓温刚撤退时内心惶恐,一定会严密设防,挑选精锐士兵作为后卫,此时追击未必能取胜,不如暂缓追击。他们庆幸我们没有追击,一定会日夜兼程赶路;等他们士兵疲惫、士气低落时,再出兵追击,没有不能取胜的。”于是率领八千骑兵缓慢前进,跟随在晋军后面。桓温果然加速行军。几天后,慕容垂对众将领说:“可以攻打桓温了。”于是火速追击,在襄邑追上桓温。范阳王慕容德事先率领四千精锐骑兵在襄邑东面的山涧中埋伏,与慕容垂夹击桓温,再次击败晋军,晋军又死伤一万多人。孙元趁机占据武阳抵御前燕,前燕左卫将军孟高讨伐并擒获了他。
冬季十月己巳日,大司马桓温收拢逃散的士兵,驻守山阳。桓温对这次战败深感耻辱,于是把罪责推到袁真身上,上奏请求将袁真免为平民;又罢免了冠军将军邓遐的官职。袁真认为桓温是诬陷自己,不服气,便上奏列举桓温的罪状,但是朝廷没有回复。袁真于是占据寿春叛乱,投降了前燕,并请求救援;同时也派使者前往前秦。桓温任命毛虎生兼任淮南太守,驻守历阳。
前燕和前秦结盟后,双方使者多次往来。前燕散骑侍郎太原人郝晷、给事黄门侍郎梁琛相继出使前秦。郝晷与王猛有旧交,王猛以老朋友的礼节接待他,询问郝晷前燕的情况。郝晷看到前燕朝政混乱而前秦治理得很好,知道前燕将要灭亡,暗中想投靠王猛,于是把前燕的实情大多泄露给了他。
梁琛抵达长安时,前秦王苻坚正在万年打猎,想在猎场接见梁琛,梁琛说:“秦国使者到燕国时,燕国的君臣都身穿朝服,准备好礼仪,打扫宫殿,然后才敢接见。现在秦王想在野外接见我,我不敢接受命令!”尚书郎辛劲对梁琛说:“宾客进入他国境内,只能由主人安排接待方式,您怎么能擅自决定礼仪呢!况且天子的车马称为乘舆,所到之处称为行在所,哪里有固定的朝堂居所!此外,《春秋》中也有因事而简化礼仪的‘遇礼’,为什么不可以呢!”梁琛说:“晋室纲纪紊乱,天命归于有德之人,燕、秦两国顺应天命,都承受了光明的使命。桓温猖狂入侵,觊觎我们的国土,燕国危急、秦国孤立,两国形势都难以独立支撑,所以秦王才共同担忧当前的祸患,与燕国结盟修好、互相援助。燕国君臣盼望西方的援军,为自身国力衰弱而惭愧,也为邻国的忧虑而担忧,对秦国使者恭敬有加,不敢怠慢。现在强敌已经撤退,双方刚刚开始互派使者修好,我认为应当崇尚礼仪、坚守道义,以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如果轻视怠慢使者,就是轻视燕国,这难道是结盟修好的道义吗!天子以天下为家,所以出行时车马称为乘舆,停留时称为行在所。现在天下分裂,各国分别拥有天命,怎么能引用天子的乘舆、行在所来类比呢!按礼仪,没有事先约定而相遇称为‘遇’;这是因特殊情况而临时采用的简略礼仪,难道是平时闲居时可以使用的吗!我作为使者独自前来,在主人的国土上,形势确实不如主人;但如果不按礼仪接待,我也不敢听从。”苻坚于是为梁琛设置了临时宫殿,大臣们都按朝会的位次排列,然后才接见梁琛,礼仪与燕国接待秦国使者时相同。接见仪式结束后,苻坚又与梁琛私下宴饮,问道:“燕国的名臣有谁?”梁琛说:“太傅上庸王慕容评,品德高尚、是皇室近亲,辅佐王室;车骑大将军吴王慕容垂,雄才大略天下第一,抵御外敌;其余大臣有的以文才任职,有的以武略被任用,官员都称职,民间没有遗漏的贤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yq.org)资治通鉴新译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