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佛教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修行法门如繁星点点,照亮了无数修行者的心灵之路。其中,“观法”作为一类重要的修行手段,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佛学义理,还体现了各宗派独特的修行理念与特色。从早期的观“五蕴成败变化”之法,到隋唐时期各宗派纷呈的“观法”,这些修行法门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实修入禅定的路径,也成为了各派学说的重要标志。
早期佛教传入中国时,观“五蕴成败变化”之法便受到了安世高、竺法护等译经家的重视。他们通过译介《修行道地经》等经典,将这一法门引入中国,为修行者提供了观察自身及外界现象变化、领悟无常与空性的重要途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构成众生身心的五种要素。通过观察五蕴的成败变化,修行者能够逐渐认识到一切现象皆是无常、无我、苦空,从而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为进一步的修行打下基础。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罗什编译的《坐禅三昧经》也为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修行法门。其中,对治嗔恚的法门为“观四维上下各方众生”,即通过观察周围及远方众生的苦乐善恶,生起慈悲心与平等心,从而消除内心的嗔怒与偏见。而对治愚痴则“观十二缘起”,即通过观察众生从无明到生死轮回的整个过程,领悟因果律与缘起性空的真理,从而破除无明与执着。此外,《成实论》中提出的“十想”观法,如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等,也是修行者破除我执、领悟空性的重要手段。
进入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迎来了鼎盛发展,各宗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天台宗的“正修止观”便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修行法门。它包括观阴界入、观烦恼等十乘观法,通过细致地观察身心现象与烦恼根源,修行者能够逐渐消除业障与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与解脱。天台宗的止观法门不仅注重理论上的领悟,更强调实践中的修行与体验,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修行之路。
与此同时,三论宗则以“八不”入手的“中观”法门着称。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通过观察这八个方面的空性,修行者能够逐渐领悟一切现象皆是无自性、无实体的真理,从而破除一切执着与偏见。三论宗的“中观”法门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还为修行者提供了破除我执与法执的重要方法。
慈恩宗(即唯识宗)则教人观“诸法唯识”,即一切现象皆是识的变现与作用。通过观察与分析心识的运作规律,修行者能够逐渐认识到一切现象皆是由心而生、由心而灭的真理,从而消除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与执着。慈恩宗的唯识法门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认识自我与世界的独特视角,还为修行者提供了消除烦恼与业障的重要方法。
华严宗则以其独特的“十玄无碍”和“六相圆融”观法着称。所谓“十玄无碍”,即指十种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无碍境界;而“六相圆融”则是指事物存在的六种相状(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之间的圆融无碍关系。通过观察与分析这些境界与相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修行者能够逐渐领悟宇宙万物的整体性与和谐性,从而消除内心的分裂与对立。华严宗的观法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与美学价值,还为修行者提供了认识宇宙与生命真相的重要途径。
然而,尽管这些“观法”各具特色且深具内涵,但它们对修行者的义理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且多涉及精细的分辨与推理。因此,在中国本土的思维方式与修行传统中,这些“观法”并未能像其他方便法门那样深入人心、广受欢迎。相比之下,一些更为简单直接、易于实践的修行法门(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禅宗的顿悟法门等)则更受修行者的青睐与推崇。
2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土,禅法作为佛教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与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鸠摩罗什等高僧的翻译与传播工作,为禅法在中土的流传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当时中土佛教尚未形成完整的师承体系,罗什等人的禅法实践曾遭到同代人的诟病,认为其学无师承。尽管如此,汉晋禅法在保持对印度佛教溯流穷源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土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与原始佛教既相似又有所不同的特点。
进入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禅法也迎来了其黄金时代。然而,此时的禅法已不再是简单地模仿印度佛教,而是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法体系。天台宗的止观法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禅法。天台宗主张“止观双运”,即通过静坐冥想与观察内心来达到修行目的。其涉及的多种三昧,仍以静虑之“坐禅”为主,尽可能保留了印度禅法的某些元素。然而,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在实践中又融入了道家的养生思想与儒家的道德修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禅法体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修真笔记摘录请大家收藏:(m.2yq.org)修真笔记摘录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