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都石林雷雨过后的第七日,山体上的金纹不仅没有丝毫消褪的迹象,反而像有了生命的藤蔓,悄无声息地越过石林的边界,向着更广袤的土地潜行而去。
这天夜里,雾气比往常更浓。
在山外围住了大半辈子的老猎户孙德胜,为了追一头被陷阱夹伤了腿的狍子,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平日里敬而远之的石林边缘。
他刚想停步,耳中却陡然响起一阵尖锐的嗡鸣,像有无数只蚊蝇在脑子里冲撞。
紧接着,那嗡鸣声渐渐化作了模糊的低语,分不清男女老幼,只是在反复呢喃着同一个音节,听不真切,却搅得人心神不宁。
孙德胜头皮一炸,几十年的山林经验告诉他,这是大凶之兆。
他猛地转身,想循着来路逃离,可一步还未迈出,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了脚下异样。
他惊疑不定地低下头,只见地上的沙粒竟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自行流动、汇聚,缓缓排列成了两个歪歪扭扭的字。
他一个字也不识,却不知为何,瞬间就明白了那字的意思——莫怕。
字迹成形的刹那,又倏然散开,仿佛从未出现过。
一阵夜风拂过,地面平整如初,连一丝痕迹都未留下。
孙德胜呆立在原地,心里的惊惧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温和与宁静。
那感觉太过熟悉,就像他还是个总闯祸的毛头小子时,被阿娘轻轻拍着后背,无声地安抚。
他站了许久,竟忘了自己身在何处,为何而来,只觉得这片过去阴森可怖的石林,此刻亲切得像自家的后院。
回到村里,孙德胜逢人便说“石林会说话”,唾沫横飞地比划着那两个沙土聚成的字。
村民们大多笑他老眼昏花,被山里的瘴气迷了心窍,没人当真。
这桩奇闻很快就成了一则笑谈,却在三日后,传到了北岭那位地听者的耳中。
地听者是个面容枯槁的男人,终日伏在北岭最高处的一块平整岩石上,双耳贴地,仿佛在聆听大地的隐秘。
听完村人的转述,他缓缓闭上双眼,良久,才发出一声极轻的叹息:“不是石林在说,是这地,在替人说。”
没人能看见,在那地听者听不见的九天之上,一缕近乎透明的残识正微微震颤。
林青竹感知到了地表那场微不足道的骚动它不再需要他作为源头,而是学会了借万物为唇舌。
他想再多看一眼,看看这个他即将永别的世界,将如何承继这份无声的嘱托。
就在这时,他仅存的第八支脉残余光丝,毫无征兆地剧烈抽动了一下。
这一动,仿佛撬动了天地的杠杆。
刹那之间,一股无形的共振以他为中心,向着四面八方疯狂扩散。
千里之外,三十七座用以停放客死异乡者棺椁的义庄,其深埋于地下的基石,竟在同一时刻发出了沉闷的嗡鸣,与这股脉动遥相呼应。
林青竹的残识被这股力量猛地一扯,瞬间“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
一张由无数金色脉络交织而成的巨网覆盖在广袤的大地之下,而北岭那位地听者,恰好就趴在这张巨网一处至关重要的节点上。
他正用自己的脊骨,分毫不差地承接着来自三十七座义庄地基汇聚而来的震颤,成为整个脉网信息的交汇点。
那人对此一无所知,他只以为自己听见的是寻常的地动,却不知在无形之中,他已然成为了一个新的“陵门”体系里,承上启下的“活枢”。
而他林青竹,这伟岸身躯的最初构建者,如今却不过是其中一粒即将燃烧殆尽的余温。
北岭地听者连日伏地,眉头越皱越紧。
他发觉地底的脉动不再像最初那般杂乱无章,反而渐渐呈现出一种固定的规律:三声短促的轻震,紧跟着一声悠长的余波,周而复始。
那韵律不似天灾,反倒像某种古老仪式上,铜铃被敲响后留下的残韵。
他取来一只家中盛水的铜盆,倒扣在岩石上,盆底紧贴耳廓,将那微弱的震动放大。
他夜夜如此,将每一次震动的间隔与长短都细细记下,与记忆中那些早已失传的古老科仪一一对照。
终于在一个黎明,他豁然开朗。
这是“安魂三遍”的地语版本。
古时送葬,引路人会敲响安魂铃,三短一长为一遍,连敲三遍,意为告知逝者,前路已平,可以安心上路。
此刻,不是人在敲铃,而是这脚下的大地与道路,在替某个或某些远行者,走完这最后一程。
地听者眼中露出一丝敬畏与了然。
他默默地将记录了数日的草纸付之一炬,然后将那只铜盆倒扣着,深深埋入身旁的泥土中。
“铃响三遍,送的是魂,引的是路,”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山野低语,“这本就是不该被人听见的动静。”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不知名的山村,无名牧童当初用光种栽下的小径,在一夜之间暴长了数里。
它不再是孩童嬉戏的萤火窄道,而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蜿蜒着穿过村庄,越过田野,坚定不移地指向西南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守陵人之林青竹请大家收藏:(m.2yq.org)守陵人之林青竹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