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停顿了一下,抛出了自己的方案:“我觉得,现阶段试生产小组,核心成员应该以有相关经验或者至少是沉稳细心、学习能力强的中年为主。我们可以从之前米粉加工组表现好的工人里选拔,或者……我注意到,咱们街道有不少因为儿女顶岗而闲赋在家的老师傅、老工人,他们里面很多人手艺不错,经验丰富,做事也踏实。请他们出山,既能保证试生产质量,也能发挥余热,增加家庭收入,同样是为社会做贡献。”
王超特意提到了“被儿女顶岗在家的人”,这个群体往往被忽视,但他们身上沉淀的技能和经验,正是王超目前最需要的。
“那些老家伙?”马主任愣了一下,显然没往这方面想,“他们年纪都大了,手脚还能利索吗?而且,用他们,跟解决待业青年就业的指示……”
“主任,我们可以灵活处理。”王超早有准备,“试生产小组规模不用大,先定五到六个人。这其中,我们可以安排一两名表现最好、最有潜力的待业青年作为学徒,跟着老师傅们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安置要求,给了年轻人机会,又能确保生产核心掌握在有经验的人手里。等试生产成功,技术成熟了,再考虑大规模扩产时,自然可以吸纳更多待业青年。”
他这是在做一个平衡和妥协,既照顾了街道的政治任务,又保证了项目的技术底线。
老赵在一旁听着,觉得王超说得更有道理,但他不好直接反驳马主任,只是低头记录着。
马主任沉默了片刻,猛吸了几口烟。他承认王超说得在理,豆制品项目现在是街道的重点关注对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因为用人不当导致试生产失败,他马主任脸上也无光。相比之下,安置待业青年的压力虽然大,但可以往后放一放,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慢慢解决。
“嗯……”马主任终于缓缓开口,“你说得也有道理。试生产阶段,稳妥为主。那就按你的思路来,核心人员你负责物色,一定要找靠谱的、有经验的。至于待业青年……就先安排两个吧,要挑最老实、最肯学的!”
“明白!主任放心,人选我一定严格把关!”王超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他知道,自己赢得了第一阶段用人自主权的关键胜利。
接下来的两天,王超和张保国、何师傅一起,开始物色人选。他们重点考察了米粉加工组里几个做事特别细致、学习能力强的中年女工,又通过街道和私人关系,悄悄打听并接触了两位因为儿子顶岗而在家闲坐、以前在豆腐坊帮过工的老师傅。
最终,豆制品试生产小组初步确定了六人名单:何师傅作为技术总指导(不占固定编制,按次支付顾问费),两位有经验的老工人(主要负责煮浆、点浆、揭竹等核心技术环节),三名从米粉组选拔出来的细心沉稳的中年女工(负责辅助工作和后续的切割、晾晒等),外加两名由街道硬性安排、但经过王超面试还算满意的待业青年(负责搬运、清洗等杂务,并跟随学习)。
人员名单报给马主任,他虽然对只安排了两个待业青年略有微词,但看到名单上以经验丰富者为主,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最终还是点头批准了。
看着这份凝聚了自己坚持和妥协的名单,王超深吸一口气。人员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真正的挑战——豆制品试生产,即将拉开帷幕。他相信,只要把这支队伍带好,充分发挥老师傅们的经验和新人的积极性,成功的机会很大。
第六十九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