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己先试用了两款工具,算出“用线上工具能省80%打印费,会议时间缩短一半”,证明自己是“为公司降本考虑,不是瞎折腾”;
3.还拉了两个同事一起试用,让他们在部门会上说“用着挺方便,能省不少事”,相当于“拉盟友背书”。
领导老周一看“符合公司降本要求,还有同事支持”,立马同意推方案——小林没靠“新人热情”,而是靠“师出有名”,轻松搞定了保守的领导,这和董公帮刘邦找伐楚理由的逻辑一模一样。
三、评注的“战略高度”:这是刘项分野的关键,比张良的招还管用
评注里说“董公这招,才是刘邦和项羽分出对错的关键!后来随何说服九江王、郦食其拿下齐国,说的都是这个理;许庸斋甚至说,刘邦能调动天下力量,靠的就是这个关键节点,连张良(子房)都没出过这么大格局的主意”——这话点透了董公的厉害:
项羽不是输在兵力,是输在“没理”;刘邦不是赢在兵力,是赢在“占了理”。就像现在的竞争:
有的公司产品不错,但总搞“恶意打压、偷对手创意”,没“正当理由”,慢慢被用户反感;
有的公司哪怕产品稍弱,但能靠“维护用户利益、推动行业变好”找到“正当理由”,反而能团结更多人,越做越大。
评注里提到的“卢廷选怪谈”(说刘邦自己派英布杀义帝,再嫁祸项羽),更像野史八卦,不用当真,重点是董公“师出有名”的思路——不管真相如何,“让天下人相信你是正义的”,才是最关键的战略。
四、核心启示:想做成事,先找“让大家都认可的理由”
董公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别光埋头做事,先抬头找‘正当理由’”。不管是职场、创业,还是生活里推动一件事,记住三点:
1.别用“我想做”当理由,要用“大家都能受益”当理由
小林不说“我想推新工具”,说“能帮公司降本”;A品牌不说“我想打败B”,说“想守护用户权益”——把“个人/公司需求”变成“集体需求”,才没人反对;
2.先给“反对者”贴标签,再立自己的“正面人设”
董公给项羽贴“弑帝逆贼”,A品牌给B贴“不尊重用户”,都是让反对者“站在大家的对立面”;同时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别立了人设又塌了,比如A品牌承诺“不降频”就真的做到;
3.别单打独斗,拉“盟友”壮声势
刘邦拉诸侯,小林拉同事,A品牌拉行业协会——盟友越多,越显得你的理由“站得住脚”,反对的声音自然就小了。
【原文】董公
汉王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天下共立义帝,项羽放弑之,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兵皆缟素,告诸侯曰:“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弑义帝者!”
(评:董公此说,乃刘、项曲直分判处。随何招九江,郦生下全齐,其陈说皆本此。许庸斋谓沛公激发天下大机括。子房号为帝师,亦未有此大计。国朝卢廷选进士为楚臬,暴卒,良久而苏,自言为项羽讼高帝事:高帝自遣九江王布弑义帝,而佯委罪羽,缟素发丧以欺天下后世。卢在汉即九江王也。事甚怪。)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yq.org)智囊里的管理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