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明太祖“新开荒田永远不征税”的政策,就跟高明的思路不谋而合:知道荒地耕种有风险,先给“免征税”的定心丸,让老百姓敢放手干,反而能盘活土地,比“一上来就按亩收税,把人吓跑”强多了。
三、当代“高明式避坑”案例:政策留活口,才不会把路走死
高明“不搞僵化征税”的智慧,放到现在不管是农业、企业,还是社区管理,都能用——核心就是“别用死规矩套活变化,给风险留个缓冲空间”。
案例1:某省“开荒种粮免三年税”,荒地变良田
某省山区有很多闲置荒地,一开始当地想“按亩收农业税,鼓励开垦”,结果没人愿意干——老百姓怕“开了荒,种不出粮还得交税”。后来政策调整:“新开荒田前三年免农业税,第四年起按实际收成的5%收税,要是遇到旱灾、水灾,当年税全免”。
政策一改,村民们立马动起来,两年就开垦了上千亩荒地,种上了玉米、小麦。去年遇到旱灾,当地按政策免了税,村民们没亏本,今年还接着种——这就是“留活口”的效果:政策考虑了自然风险,老百姓敢尝试,最后既盘活了土地,也没让大家吃亏。
案例2:某企业“设备更新免半年环保税”,敢上新设备
某工业区之前有规定:“按设备数量收环保税,不管设备新旧”。很多企业旧设备能耗高、污染大,想换新设备,却怕“旧设备拆了还得按原来数量交税,新设备还得加税”,一直不敢换。后来园区调整政策:“旧设备淘汰后,半年内免环保税;新设备上线后,前一年按50%收税”。
结果半年内,有20多家企业换了新设备,污染降了30%,产能还提了20%——这和高明“给变化留空间”的逻辑一样:政策不跟“死规矩”较劲,给企业应对变化的缓冲,反而能促进发展。
四、核心启示:定规矩别跟“变化”较劲,记住高明的2个“不犯傻”
高明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犯傻‘用死规矩套活变化’,不犯傻‘只看当下不看风险’”——不管是征税、定政策,还是日常管理,都得给“不可控的变化”留条路。
1.不犯傻“一刀切定死”:政策里得加“如果…就…”的缓冲
定规矩时别只说“必须怎样”,得想“要是遇到XX情况咋办”。比如高明要是同意征税,也该加“如果土地被淹,当年免税”;社区收管理费,也该加“如果场地不能用,费用减半”——有了缓冲,就不怕“老天爷变脸”“情况突变”。
2.不犯傻“只算当下账”:得想“以后出问题,谁来扛”
别看到“当下有收益”就急着定规矩,先想“以后风险来了,老百姓/企业能不能扛”。比如看到荒地有收成,就按亩收税,得想“以后地没了,老百姓交不出税咋办”;看到企业有旧设备,就按数量收税,得想“设备淘汰了,企业还得交税咋办”——把风险想在前头,才不会把人逼到绝路。
【原文】高明
黄河南徒,民耕污地,有收。议者欲履亩坐税。高御史明不可,曰:“河徙无常,税额不改,平陆忽复巨浸,常税犹按旧籍,民何以堪?”遂报罢。
(评:每见沿江之邑,以摊江田赔粮致困,盖沙涨成田,有司喜以升科见功,而不知异日减科之难也。川中之盐井亦然。陈于陛《意见》云:“有井方有课,因旧井塌坏,而上司不肯除其课,百姓受累之极,即新井亦不敢开。宜立为法:凡废井,课悉与除之,新井许其开凿,开成日免课,三年后方征收。则民困可苏而利亦兴矣。若山课多,一时不能尽蠲,宜查出另为一籍,有恩典先及之,或缓征,或对支,徐查新涨田,即渐补扣。数年之后,其庶几乎?”查洪武二十八年,户部节奉太祖圣旨:“山东、河南民人,除已入额田地照旧征外,新开荒的田地,不问多少,永远不要起科,有气力的尽他种。”按:此可为各边屯田之法。)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yq.org)智囊里的管理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