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案例2:企业处理旧办公椅,不堆仓库不硬派,“旧椅换购+员工福利”清库存还得人心
某互联网公司搬新办公室,剩下50把旧办公椅,扔了可惜,堆仓库占地方,行政部本来想“分给新员工用”,可新员工嫌旧,没人要。行政总监学王钦若的招,改了个方案:
1.旧椅换购:员工要是想换新办公椅,用旧椅能抵200元(新椅原价800元,抵完只要600元);
2.福利捐赠:没换购的旧椅,免费送给“员工家属开的小公司”,还帮着运过去——员工要是有需要,直接跟行政部申请。
结果30把旧椅被员工换购走,20把送给了员工家属,仓库一下空了。员工们都觉得“公司不浪费,还替我们着想”,行政部也没再为旧椅头疼。要是按原计划硬派给新员工,只会让新员工不满;王钦若的“双赢”,在企业里就是“不把旧物资当‘包袱’,变成员工能受益的‘福利’,既清库存又得人心”。
二、对比“硬教条的坑”:评注里的“翻车现场”,告诉我们“硬来只会炸锅”
评注里冯梦龙讲了个反例:南宋绍兴年间,中丞蒋继周去宣城当太守,听通判周世询的主意,想把去年的陈米拿出来,给士兵当一半的军粮。结果士兵们嫌陈米又老又难吃,当场拿着棍子在院子里闹事,还说难听的话,差点闹翻天。后来佥判王明清赶过来,急中生智骗士兵:“我刚从太守府来,太守说了,全给你们发新米!” 士兵们才不闹了。
蒋继周的问题就在于“太教条”:只想着“用陈米清库存”,没考虑士兵“不想吃陈米”的感受,硬来只会引发不满;而王钦若的高明,在于“既清了湿米(问题物资),又让百姓乐意(受益)”——不是不能用问题物资,是不能硬塞,得让用的人觉得“划算、不亏”。
当代反例:公司硬推滞销产品,扣销售绩效,结果员工离职还丢客户
某服装公司有一批去年的滞销羽绒服,老板没找“让客户愿意买”的办法,反而下死命令:“每个销售必须卖10件,卖不完扣20%绩效!” 销售们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给老客户推销,说“这是限量款”,结果客户买回去发现是旧款,纷纷退货,还吐槽“公司不诚信”;有3个销售受不了扣绩效,直接辞职了。要是老板学王钦若,搞“滞销羽绒服+新款毛衣”的套装,打折卖给老客户,既清库存又不坑客户,肯定不会闹成这样。
三、核心启示:遇到“规矩卡难题”,记住王钦若的2个“不犯傻”
1.不犯“教条主义”的傻:别一遇到事就翻“规定”说“不行”,先想“规定的初衷是什么”——仓库不收湿米,初衷是“怕粮食坏”,王钦若“收湿米+先支湿米”,反而避免了粮食坏;超市不让临期打折,初衷是“怕亏”,店长“买一送一”反而赚了人气,别让规矩变成“解决问题的拦路虎”。
2.不犯“只算自己账”的傻:别只想着“我要清库存、我要省成本”,忘了“对方愿不愿意”——蒋继周只算“用陈米省钱”,没算士兵“不想吃陈米”;王钦若算“百姓愿交湿米,朝廷愿清湿米”,两边都划算,只有让对方受益,你的“计划”才能落地,不然只会炸锅。
【原文】王钦若
王钦若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天久雨,仓司以米湿,不为受纳。民自远方来输租者,深以为苦。钦若悉命输之仓,奏请不拘年次,先支湿米。边批:民利于透支,必然乐从。太宗大喜,因识其名,由是大用。
评:绍兴间,中丞蒋继周出守宣城,用通判周世询议,欲以去岁旧粟支军食之半。群卒恶其陈腐,横梃于庭,出不逊语。佥判王明清后至,闻变,亟令车前二卒传谕云:“佥判适自府中来,已得中丞台旨,令尽支新米。”群嚣始息。然令之不行,大非法纪;必如钦若,方是出脱恶米之法。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yq.org)智囊里的管理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