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世宁:土官世袭“索贿还叛离”?从小登记见太守,服服帖帖不闹事
明朝的土官(少数民族地区的世袭官员),每次到“父死子继”的时候,都得经过朝廷“结勘”(核查身份、功绩),可负责结勘的人总趁机索贿;土官要么花大价钱行贿,要么不给钱就被刁难,时间长了,土官们怨声载道,有的干脆叛离朝廷。
胡世宁到任后,没去查“谁索贿”,反而搞了套“从小盯到底”的操作:
1.出生就登记:土官生了孩子,必须马上报给知府,登记孩子的出生年月、样貌特征;
2.十岁刷脸:土官子弟满十岁后,每月初一十五或者有公事召集时,都得跟着父兄来见太守,太守当面记一记孩子的年龄、长相,跟登记的信息对一对;
3.世袭按籍办:等土官父兄去世,要世袭职位时,直接按之前的登记册走流程,报给朝廷请官——不用再临时核查,也没人敢索贿。
土官们一看“不用花钱行贿,按规矩就能让孩子继位”,还能让孩子从小跟太守熟络,以后办事方便,全都服服帖帖,再也没叛离的。
核心逻辑:不跟“索贿者”硬查,提前介入“世袭链条”,既省麻烦又养认同
胡世宁的关键是“把临时的‘核查麻烦’,变成长期的‘熟悉过程’”:
-对土官来说:孩子从小见太守,登记在册,等于“提前锁定世袭资格”,不用再怕被刁难;
-对朝廷来说:从小记录信息,不用临时结勘,省了索贿的空间,还让土官子弟从小习惯“受朝廷约束”,慢慢消掉桀骜之气——评注里说这是“真良策”,就是因为它既治了“索贿叛离”的表,又治了“互不信任”的根。
当代案例:非遗剪纸村“传承人抢破头”,村支书从小登记,没人闹了
某非遗剪纸村,以前老传承人去世后,家里几个儿子抢着当“传承人”,还找文化站的人送礼,没抢到的就闹“不公”,剪纸技艺差点断代。
村支书学胡世宁的思路,改了规矩:
1.出生就登记:传承人家里生了孩子,不管男女,都报给村委会和文化站,登记“剪纸传承人储备名单”;
2.十岁跟着学:孩子满十岁,每次老传承人教剪纸、参加非遗活动,都得带着孩子来,村支书和文化站的人当场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剪纸作品;
3.世袭按记录定:等老传承人老了,就按“储备名单”里的学习记录、作品水平推荐,报给上级认定——谁学得好、参与多,谁就是传承人。
结果最近老传承人退休,他儿子顺利继位,其他亲戚没一个闹的——因为大家都看着孩子从小学到大,记录透明,心服口服;而且孩子从小跟村支书、文化站的人熟,也更愿意传承技艺,没了以前的抵触情绪。要是当时硬查“谁送礼”,只会让亲戚们更恨,反而没人愿意学剪纸了。
三、对比“临时救火的坑”:俩人都避开了“越治越乱”的死局
要是费宏和胡世宁按“常规操作”硬刚,后果只会更糟:
-费宏若“临时考试筛人”:几千人考2个名额,肯定有人作弊、找关系,考完了没中的人还会闹“黑幕”,反而把补员变成“闹剧”;
-胡世宁若“严查索贿”:每次土官世袭都派人参查,索贿的人可能会更隐蔽,土官还会觉得“朝廷不信任我”,反而更易叛离——就像评注说的,胡世宁的办法不仅省了结勘的麻烦,还让土官子弟“习约束、消桀骜”,比硬查高明太多。
现在很多人处理问题,也爱犯“临时救火”的错:
-某公司的技术岗总缺人,每次缺了才急着招人,结果要么招到不专业的,要么被猎头坑高价;要是学费宏,提前建技术人才库,储备3-5个候选人,缺人了直接上,既省时间又靠谱;
-某社区的广场舞队总抢场地,每次抢了才派保安调解,结果越调解越闹;要是学胡世宁,提前给每个舞队登记,按“登记顺序+人数”分时段,还让队长从小参加社区会议,培养规矩意识,根本不会抢场地。
四、核心启示:遇到“反复出的麻烦”,记住俩人的2个“不犯傻”
1.不犯“临时抱佛脚”的傻:费宏不等岗空了再招人,胡世宁不等世袭了再核查,都是“提前铺垫”——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补员、世袭、抢场地),别每次都临时应对,先想“未来1-3年的需求”,提前建规则、锁资源,麻烦自然少;
2.不犯“只治表不治根”的傻:费宏没去堵“请托的人”,而是断了“请托的空子”;胡世宁没去查“索贿的人”,而是消了“叛离的根”——处理问题别盯着“表面的人”,要找“背后的漏洞”,从源头解决,比每次救火都管用。
【原文】费宏 胡世宁
铸印局额设大使、副使各一员,食粮儒士二名。及满,将补投考者不下数千人,请托者半之,当事者每难处分。费宏为吏部尚书,于食粮二名外,预取听缺者四人,习字者四人,拟次第补,度可逾十数年。由是投考及请托者皆绝迹。
土官世及,辄转展结勘,索赂土官,土官以故怨叛,轻中朝诸人。胡公世宁令土官生子,即闻府;子弟应世及者,年且十岁,朔望或有事调集,皆携之见太守,太守为识年数状貌。父兄有故,按籍为请官于朝。土官大悦服。
评:不唯省临时结勘之烦,且令土官从幼习太守之约束,而渐消其桀骜之气,真良策也!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yq.org)智囊里的管理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