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别只盯着“错误本身”,多想想“为什么会犯错”,待人做事才暖
张咏(忠定公)处理完公务退下后,发现有个办事的小吏在厅里呼呼大睡。他叫醒小吏问道:“你家里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小吏回答:“我母亲病了很久,哥哥又出门做客还没回来,家里实在没人照料。”张咏派人去核实,情况果然和小吏说的一样。
第二天,张咏就安排小吏去管理一个税务场务(相对轻松且有收入的岗位),还跟身边人解释:“我的办公厅里,哪有人敢随便睡觉?这小吏肯定是心里又愁又闷到了极点,才会累得睡着,所以我可怜他的处境,得帮一把。”
冯梦龙点评:能透过“表面错处”看到“背后难处”,这样的领导谁能不拼命跟着干!
换作一般上司,看到下属上班睡觉,大概率会直接训斥甚至处罚,根本不会多想“为什么敢在办公场合睡熟”。但张咏没被“违反规矩”的表象带偏,反而主动追问背后的原因,核实后还贴心地调整岗位帮小吏缓解压力——这种“懂人心、体人情”的领导,哪怕不刻意笼络,下属也会心甘情愿为他效力。
张咏的智慧,在于不搞“一刀切”的苛责,懂得“人非机器,总有被难处压垮的时候”。他知道,小吏“上班睡觉”是表象,“家中有难、心力交瘁”才是根源,比起惩罚纠错,先帮人解决难处,反而能让对方更用心做事。
生活里看到别人“犯小错”(比如朋友迟到、同事忘事),别先急着指责;职场上当了管理者,看到下属“出纰漏”,也别上来就批评。多问一句“是不是遇到难处了”,有时候比讲道理、定规矩更管用,也更能拉近距离。
【管理智慧】
一、张公的“体恤逻辑”:不揪“表面错”,先问“背后难”,比“严管”更能打动人
张公没把“上班睡觉”当成“偷懒犯错”,反而先琢磨“他为啥敢睡、为啥能睡这么沉”——这才是真懂职场人的苦:很多时候“表面的错”,背后都是“说不出口的难”。要是只盯着“错”骂,只会把人骂寒心;要是先问“难”帮,反而能让人记一辈子,心甘情愿好好干。
这种逻辑放现在职场、生活里都管用:比如员工上班走神,不是“不想干”,可能是家里孩子病了;外卖骑手迟到,不是“故意慢”,可能是路上帮人送医了——别上来就贴“偷懒”“不负责任”的标签,先懂难处,再解决问题,才是真本事。
当代案例1:互联网领导“见员工走神不骂,帮调班还预支工资”,员工之后拼命干
公司的产品经理小夏,连续一周上班盯着屏幕发呆,连需求文档都写错了。部门总监老杨没在会上批评他,反而私下拉他去茶水间,递了杯咖啡问:“最近是不是家里有事?看你状态不对。”小夏憋了半天说:“我爸住院了,每天下班要去医院守夜,早上根本没精神,还总担心我爸出事……”
老杨听完没说“你得调整状态”,反而说:“你先调一周远程办公,白天处理紧急需求,下午去医院陪你爸;工资我先帮你预支一个月,不够再跟我说。”小夏当时就红了眼。
等他爸康复回来,小夏像换了个人:主动加班改方案,还帮新人梳理流程,连之前推不动的项目都搞定了。后来小夏跟我们说:“杨总没骂我,还帮我,我要是再干不好,都对不起他。”——这跟张公帮小吏安排差事一模一样:领导懂你的难,你就愿意为他拼,比天天喊“加油”“好好干”管用10倍。
当代案例2:外卖站长“见骑手迟到不罚,还帮预支医药费”,骑手带团队冲业绩
小区外卖站长老周,有次查岗发现骑手小吴连续三天迟到,按规定要罚200块。老周没直接开罚单,反而等小吴送完最后一单,叫他来站点:“你平时送单最快,这几天咋总迟到?是不是车坏了还是咋了?”小吴低着头说:“我妈突发高血压,早上要送她去社区医院,耽误了时间,还怕罚款不够医药费……”
老周听完,从自己兜里掏了500块给小吴:“罚款不用交了,这钱你先拿去给阿姨买药;之后早上你晚来两小时,我帮你调下午的单,不影响你收入。”小吴愣了半天,连说“谢谢”。
后来小吴不仅再也没迟到,还主动帮新来的骑手熟悉路线,带他们一起跑单。那个月他们站点的配送准时率,从全区域第8冲到了第2——张公说“人谁不愿为之死乎”,放到现在就是:你帮下属渡难关,下属就帮你冲业绩,这是最实在的“双向奔赴”。
当代案例3:班主任“见学生上课睡觉不批,家访还帮补功课”,学生成绩逆袭
邻居家的孩子小宇,上初中时总在数学课上睡觉,数学老师王老师没当着全班批评他,反而放学跟他一起走,问:“你是不是晚上没睡好?数学课总看见你打哈欠。”小宇说:“我妈晚上要摆摊卖小吃,我得帮她收摊到11点,回来写作业就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yq.org)智囊里的管理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