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宋代“战车破骑大师”!凭“攻防一体战车+配套战术”制敌,却栽在执行上
李纲提议打造战车对抗敌军铁骑,他说:“敌军靠精锐骑兵打赢我们,核心原因有三个,只有战车能破解:一是步兵根本扛不住骑兵的冲锋突袭;二是战车能挡住骑兵冲刺,这是骑兵比不了的优势;三是士兵大多胆小,见了敌人就溃散,就算有本事也没法发挥,而战车能让士兵有依托,既能安心发力,又能约束队伍不让他们逃跑——所以用战车制胜是明摆着的事。”
靖康年间,很多人献上战车设计,只有总制官张行申的方案靠谱。他的造车方法很讲究:用两根木竿配两个轮子,推动木竿车轮就转;两根竿子中间用横木固定,架上巨型弩箭;车顶装上皮制屏障挡箭石,画着神兽图案,弩箭从神兽嘴巴位置发射,还在眼睛处留孔方便观察敌人;车下方装着甲裙保护士兵的脚;车头装两层枪刃,每层四枚,上层长、下层短,长的防敌人,短的砍马腿;车身两侧装铁钩索,停下来时能把战车连起来组成营寨。
战车的作战方法也有章法:每辆车配二十五名步兵,四人推竿驾车,一人上车了望、发射弩箭,二十人拿着盾牌、弓弩、长枪、斩马刀,排在战车两侧,分两排站,每排五人。遇到敌人时,盾牌手在前,弓弩手跟上,枪刀手在最后;敌人在百步内就放下盾牌,弓弩手交替射箭;敌人逼近后,弓弩手退后,枪刀手上前,用枪刺人、用刀砍马腿;敌人逃跑时,战车和士兵一起呐喊追击,到险要地形再停下,派骑兵从两翼包抄,彻底取胜。
布阵方法更灵活:每军两千五百人,五分之一(五百人)当将领卫兵和管理物资的人,剩下两千人配八十辆战车。要布方阵的话,每面用二十辆战车,战车相互连接,步兵填补缝隙;前排战车面向敌人,后排战车倒着走,左右两侧战车顺着走;敌人攻左右或包抄后方,战车就跟着转向应对,前后左右能灵活变换;将领、卫兵和物资都在方阵中间,方阵可方可圆、可曲可直,根据地形调整;行军时像鱼鳞一样排阵,停下时用钩索连起来当营寨,不用挖壕沟、筑营垒,简单又坚固。
冯梦龙点评:
之前有位大臣余子俊说:“大同、宣府一带地势开阔,适合车战。器械和干粮不用马驮,战车就是能移动的城池,还不用养马——这两句话把战车的好处说透了。”他还献上了战车图纸,可兵部造出来试用后,不仅花了超多钱,还又重又难走,最后只能废弃,被戏称为“鹧鸪车”,意思是“走不得”。
古人打仗都用车,为啥过去好用现在却不行?其实是研究得不够精、造得不够好,负责的人试了一次就放弃了。就像秦始皇修长城,万世受益,可现在筑堡建墙的人,总说沙子松软容易塌;赵充国屯田的办法也能长久获利,可现在开垦屯田的,大多建了房屋也没成气候。这都是因为没有真心做事的人,没集合大家的智慧追求万无一失——方法本身没问题啊!唉,要是没有真心做事的人,就算是先祖留下的好制度,也都会变成“鹧鸪车”,根本用不了!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铁骑冲击+士兵溃散”困局,关键在“器械适配+战术配套”,而执行是落地关键
李纲的核心思路是“用专业战车克制骑兵优势,靠标准化战术和布阵发挥战力”,但最终败在执行:
- 精准针对痛点:看透步兵扛不住骑兵、士兵易溃散的问题,用战车提供防护和约束,直击核心短板;
- 器械战术一体:战车设计兼顾攻防(挡箭、射箭、砍马腿),作战和布阵有明确流程,让“车+人”形成合力;
- 执行决定成败:战车方案本身可行,但制造时没优化细节(过重难行)、负责者缺乏耐心,导致好方案沦为“废案”;
- 制度需人落地:再好的方法(比如长城、屯田),没有真心做事、精益求精的人,也没法发挥价值。
二、核心启示:遇“强敌短板明确+方案可行”,别光有设计,用“细节优化+实心执行”落地
这种“精准设计+配套落地”的思路,对现代产品研发、项目推进、方案落地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产品研发/方案设计:针对问题精准发力(如战车克骑兵),既要做好核心功能,也要配套细节(如作战、布阵方法),避免“产品好用但落地难”;
- 项目推进/落地执行:别只看方案表面,要反复打磨细节(如战车减重、优化结构),遇到问题别轻易放弃,集合团队智慧调整,别让“好方案”变“废案”;
- 团队/组织管理:再好的制度、流程,也要有真心做事的人落地;建立“精益求精”的执行文化,避免“试一次就放弃”,确保方案从设计到落地不打折扣;
- 资源利用/场景适配:方案要贴合实际场景(如战车适配开阔地形),落地时兼顾成本和实用性,别只顾功能忽略可行性(如兵部造车只重设计不重实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yq.org)智囊里的管理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