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找了个最靠门的位置坐下,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陆陆续续地,人到齐了。上午九点整,会议室的门被推开,鱼贯走进来五六个人。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步履稳健,目光深邃,虽然穿着简单的白衬衫,但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场,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林浩猜,这位肯定就是传说中的王振国院士了。在招生系统里,王院士的照片旁边只有一句话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简洁到令人发指,也霸气到令人发指。
紧跟在王院士身后的,是一位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他身材微胖,梳着一丝不苟的偏分头,脸上挂着和煦如春风的微笑,一进门就热情地和前排几个相熟的学生点头示意,然后非常自然地在王院士身边的位置坐下。
再往后,是一位戴着方框眼镜、看起来很和蔼的女教授,她正和身边一位穿着格子衬衫、发际线颇高的男老师低声聊着天。最后面,一个三十岁左右、面容清瘦、戴着金边眼镜的男人独自一人走进来,他穿着熨帖的白衬衫,神情严肃,镜片后的眼睛里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疲惫和疏离感。他没有和任何人交流,径直走到离主位最远的角落坐下,仿佛那里有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结界。
博士后张远站起来,开始介绍到场的导师团队,声音里充满了自豪:“各位新同学,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实验室的导师们。”
他首先指向那位老者:“这位,就是我们实验室的大家长,王振国院士。”
一阵压抑的、充满敬畏的骚动。
接着,他指向那位微笑的中年男人:“这位是李瑞阳教授,我们实验室的常务副主任,主要负责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
李教授微笑着向大家颔首,尽显大家风范。
张远又指向那位女教授:“这位是刘青教授,主要负责催化材料方向,刘老师课题组的文章发得又快又好,是我们的高产大户。”刘教授和蔼地笑了笑。
然后是那位发际线堪忧的男老师:“这位是孙鹏飞副教授,负责计算材料学方向,我们实验室所有的理论计算都离不开孙老师的支持。”孙老师扶了扶眼镜,露出了一个技术宅特有的腼腆笑容。
最后,张远的目光才仿佛不经意地扫过角落,语速也快了半拍:“最后这位,是陈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
这个介绍短得有些敷衍,林浩甚至觉得张远在“金属材料”这个词上犹豫了一下,似乎不太确定或不太在意。而被介绍的陈默,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又迅速垂下,继续研究起桌面上的木纹,仿佛这场介绍会的主角不是他,而是那张桌子。
“好了,人都到齐了,我们开始吧。”王院士的声音洪亮而沉稳,他扫视了一圈在座的新生,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了大约一秒钟,像一台高精度的扫描仪。
当目光扫过林浩时,林浩感觉自己连呼吸都停滞了。
“今年的生源,都很好嘛。”王院士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看向李瑞阳,“瑞阳,你是常务副主任,你来给大家讲几句吧。”
“好的,老师。”李瑞阳教授清了清嗓子,脸上依旧挂着那标志性的微笑,开始介绍实验室的光辉历史、研究方向和未来展望。他的声音富有磁性,讲话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听得林浩这种学渣都忍不住热血沸腾,感觉自己即将投身于一项改变全人类命运的伟大事业中。
“……我们实验室,一直秉持着开放和协作的精神,”李瑞阳顿了顿,目光扫过新生们,“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大家最关心的,各位同学的具体研究方向和指导老师的分配问题。”
来了!正戏来了!林浩的耳朵竖了起来。
李瑞阳拿起一份名单,开始念:“苏晓月,你硕士期间在柔性电子器件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就继续跟着我,我们来挑战一下更前沿的神经形态传感器。”
苏晓月站起来,微微鞠躬:“谢谢李老师,我一定努力。”
“赵磊,你本科是NSU(南海大学)的,基础扎实,也跟着我,负责储能材料这一块……”
李瑞阳一口气念了好几个名字,几乎都是跟着他。被念到名字的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被“天选之子”选中的光荣。接着,他又点了两个名字,分别分给了刘青教授和孙鹏飞副教授。
很快,名单上只剩下两三个人了。
李瑞阳的目光落在了林浩身上,他脸上的笑容似乎淡了一点,但语气依旧温和:“林浩,是吧?”
“是,李老师。”林浩赶紧站起来,像个等待审判的犯人。
“我看过你的材料,”李瑞阳推了推眼镜,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像小锤子,轻轻敲在林浩的自尊上,“硕士来自双庆科技大学……嗯,学校不错。硕士期间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材料化学学报》上,也很好。不过呢,你的研究背景和我们实验室的主流方向,比如光电、催化这些,匹配度不是很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m.2yq.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