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面发售引发的热潮,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也悄然拨动着帝国权力中枢最敏感的神经。
紫宸殿·烛影摇红:
夜已深沉,紫宸殿内烛火通明,将隆裕帝伏案的身影拉得极长。御案一角,静静躺着那卷署名“风雷散人”的《三国演义》手抄本。殿内侍立的太监宫女皆屏息凝神,大气不敢出。
隆裕帝并未批阅奏章,他枯瘦的手指缓缓摩挲着粗糙的桑皮纸页,目光落在“诸葛亮禳星续命、北伐功成、归隐南阳”那段文字上,久久未动。昏黄的烛光映照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庞,深邃的眼眸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禳星续命……北伐功成……”他低声呢喃,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孔明……武成王……”
这书中的情节,与他年少时在皇家秘档中读到的、被皇室奉为圭臬的“三造大汉”史实,何其相似!甚至……更加完美!完美得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梦!一个寄托了无数人,包括他这位帝王内心深处,对“明君贤相、功成身退”这一理想图景的终极向往!
然而,越是完美,越是触动他心中那根最隐秘的弦。他登基以来,励精图治,自诩为中兴之主,却始终无法摆脱对那位“再造大汉”的武成王的复杂心绪——既是敬仰,亦是……一丝难以言喻的忌惮!
武成王功高,却知进退,最终归隐,留下千古美名。而他隆裕……太子假病,引发诸子相争,朝堂暗流汹涌,自己垂垂老矣,身后之事……一片混沌!
“啪嗒!”
一滴烛泪滚落,在御案上溅开一朵小小的蜡花。
隆裕帝猛地惊醒!眼中那丝追忆与怅惘瞬间被冰冷的锐利取代!他合上书卷,声音淡漠,听不出喜怒:“高顺。”
“老奴在。”大太监高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阴影中。
通知“玄鸦”,盯紧前朝余孽,如今老五又添了一把火,这些蛇鼠之辈必定会反扑,若能毕其功于一役,自是最好,若不能,也要让他们感受断臂之痛。
“喏!”高顺心头一凛,躬身领命。他知道,陛下看似平静的话语下,已动了真怒!
国子监·文华堂(陆望秋出场):
文华堂内,关于《三国演义》的争论依旧热烈。老博士们引经据典,年轻学子们慷慨激昂,焦点从史实真伪转向了书中蕴含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术、忠奸之辨。
就在众人争得不可开交之际,一个清朗而略带戏谑的声音在角落响起:
“诸位师长、同窗,何必拘泥于一字一句之真伪?”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月白儒衫、头戴方巾的“年轻书生”斜倚在窗边,手中也拿着一卷《三国演义》。此人面容清秀,眉目如画,尤其一双眼睛,清澈灵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她身姿挺拔,举止间带着一股读书人特有的清贵之气,虽在秋冬时节穿着略显厚重的儒衫,但身形并不显得臃肿,反而有种少年人的清瘦感。
正是女扮男装、化名“陆宣”的陆望秋!她刻意压低了嗓音,模仿少年声线,举止也刻意模仿着男子的洒脱,若非极其熟悉之人,绝难看出破绽。
她缓步走到堂中,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此书之妙,在于其‘势’与‘道’!” 接着,她侃侃而谈,从“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历史大势,到“桃园结义”的聚人之势,“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再到对“赤壁之战”(她已通过特殊渠道看过后续)中天时地利人和的剖析,最后点明书中诸葛丞相形象树立的“道”之标杆及其民心所向的巨大影响力。
“……此等影响力,岂是寻常话本可比?这位‘风雷散人’,借三国旧事,写人心向背,喻当世格局,其志……不小啊!” 陆望秋(陆宣)总结道,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一丝洞察世事的睿智与深意。
堂内瞬间安静下来。老博士们捻须沉思,年轻学子们眼中放光!
“陆贤弟高见!”一位学子由衷赞叹,“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此书……确有大格局!”
“只是……这‘风雷散人’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手笔?”有人好奇追问。
陆望秋(陆宣)目光投向窗外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风雷散人……风起于青萍之末,雷动于九天之上。此人,必是洞察时局、胸藏锦绣之辈。或许……就在这长安城的风云激荡之中?”
她心中隐隐有个猜测,能将三国故事写得如此深刻,又如此契合当世(尤其是诸葛结局),此人……绝非普通文人!极可能是朝堂中人,甚至……与皇室有关!这让她对这神秘的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长安西市,人声鼎沸,各色人等摩肩接踵。街角一处不起眼的角落,积雪被扫开一小块空地。
一位身着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青色道袍的年轻道人,正盘膝坐在一张破旧的草席上。他面前铺着一块半旧不新的蓝布,布上写着“测字算命,指点迷津”八个还算工整的楷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闲散王爷开局请大家收藏:(m.2yq.org)从闲散王爷开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