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金城汤池固北疆·扶余饮恨失山河
铁壁关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玄唐北疆,也以更快的速度,裹挟着惊惶与绝望,砸向了扶余国都——金城。
金城王宫内,年迈的扶余国主李成昊,颤抖着双手,听完了前线逃回的溃兵那语无伦次、却又字字泣血的禀报。
主帅朴正焕叛逃!八万大军被当作赌资输掉!东北边境十三座要塞城池,连同其内的粮草、军械、以及近十万百姓,尽数易主!
“噗——!”
一口殷红的鲜血猛地从李成昊口中喷出,染红了身前华贵的毯子。他眼前一黑,身体剧烈摇晃,指着北方的手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国主!国主!”内侍们惊慌失措地涌上前。
“逆…逆臣…贼子…噗!”李成昊艰难地挤出几个字,又是一口鲜血喷出,整个人直挺挺地向后倒去,双目圆睁,气息 rapidly 衰弱,竟是被活生生气得心脉断裂,就此龙驭上宾!
扶余国主,薨!
王宫内顿时乱作一团,哭声、喊声、奔跑声混杂一片。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一片混乱中,仓促间,年仅十六岁的太子李敏哲被推上王位,是为扶余新王。
然而,这位少年新王登基之初,面对的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烂摊子。国土沦丧近半(东北十三城是扶余最富庶、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区域),精锐尽失,国库因之前的战争准备和李之源的经济打击早已空空如也,朝堂之上更是人心惶惶,主战主和争论不休。
少年新王血气方刚,加之国仇家恨(其父吐血而亡)刻骨铭心,如何能忍下这奇耻大辱?在主战派老臣的怂恿和支持下,他力排众议,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夺回失地!
于是,扶余全国进入了疯狂的战争动员。加征赋税,强征兵役,甚至拆借王室私库和贵族家财,勉强凑集了十五万大军(其中多为新兵和临时征召的壮丁),由一位以勇猛着称的老将金庾信统领,浩浩荡荡,再次杀向玄唐边境!
与此同时,铁壁关内,李之源却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
接收十三座城池,绝非易事。那不仅仅是军事占领,更是政治、经济、人心的全面接管。
“速度快!必须快!”李之源在临时帅府内,对着巨大的东北地图,手指重重地点在上面,“扶余老王气死,新王年少冲动,必然会反扑!我们必须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彻底消化这十三座城!”
在他的命令下,一场高效得令人咋舌的“接收行动”展开了。
王强率领经过整编、士气高昂的玄唐边军以及部分归降的扶余士卒(被打散编入,以老带新),作为先头部队,急行军,直扑那十三座城池。所到之处,几乎未遇像样抵抗——主将叛逃,消息早已传开,守军士气崩溃,大部分望风而降。少数负隅顽抗的死硬分子,在王强雷霆万钧的打击下,也迅速被碾碎。
秦玉龙则负责政务接管。他提前就从投降的朴正焕及其幕僚口中,摸清了各城官员的底细、库府钱粮、户籍田亩。一支由风行商行账房、伙计、以及从长安紧急调来的部分低级官吏组成的“行政团队”,紧随大军之后,带着早已准备好的安民告示、新的税赋章程、以及大把大把的铜钱和粮食,进驻各城。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赈济贫苦,稳定物价;第二件事,宣布减免未来一年的赋税劳役;第三件事,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大规模收购当地的皮毛、药材、山货等特产。
一手硬(军事控制),一手软(经济利益),双管齐下,原本惶恐不安的扶余百姓,发现这些“玄唐 invaders”似乎并不凶恶,反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抵触情绪迅速减弱,秩序很快稳定下来。
程度也没闲着,他组织的“宣传队”带着印制好的报纸(风行商行旗下的《大唐快闻》特刊)、通俗画册,深入大街小巷,茶馆酒肆。内容无非是宣扬玄唐皇帝的“仁德”,揭露扶余王室和贵族的“腐朽无能”,描绘归顺玄唐后的“美好生活”,以及重点渲染朴正焕如何被扶余朝廷“逼反”的“内幕”。潜移默化之间,瓦解着扶余的民心士气。
而李之源自己,则坐镇铁壁关,统筹全局。他庞大的财力再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量的粮食、布匹、药品、建材,通过风行商行高效的物流网络,源源不断从玄唐内地运来,支撑着前方的军事行动和民生恢复。重赏之下,工程队日夜不停,加固城防,修复道路。
短短一个月时间,当扶余新王李敏哲和他的十五万大军,怀着悲愤和一丝侥幸,抵达原扶余边境,现在的玄唐新边境时,他们看到的,不再是预想中人心惶惶、防务空虚的城池。
而是一座座城头旗帜鲜明(玄唐龙旗和风行商行的玄龙旗并列)、守军器械精良、军民士气似乎还不错的……坚城!
金庾信老将军看着远处那明显加固加高了的城墙,以及城头上密密麻麻的守城弩和滚木礌石,眉头紧紧皱了起来。他深知攻城战的残酷,尤其是攻打有所准备的坚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小王爷的修仙日常请大家收藏:(m.2yq.org)小王爷的修仙日常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