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回:余波震荡惊诸界,帝心惶惶问根源
翌日,黎明。
长安城从一夜的死寂与恐慌中,艰难地苏醒过来。阳光刺破云层,洒在巍峨的宫墙和鳞次栉比的坊市屋瓦上,试图驱散昨日那笼罩全城、令人灵魂战栗的阴霾。然而,街道上的行人依旧稀少,即便有,也是行色匆匆,面带余悸,彼此间交谈的声音都压低了许多,目光不时警惕地扫过天空,仿佛那无形的死亡凝视并未真正离去。
皇宫,紫宸殿。
皇帝李琰一夜未眠,眼眶深陷,布满血丝。他身着常服,坐在御案之后,面前堆积如山的奏章一份也未批阅。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更添几分焦躁。
昨日那席卷天地、直透灵魂的恐怖威压,以及随后冲天而起、与那威压激烈对抗的星辰光柱,至今仍在他脑海中反复回放。作为一国之君,他比寻常百姓更清楚那意味着什么——那是足以倾覆社稷、毁灭文明的巨大威胁!若非最后时刻,那覆盖全国的星宿图谱显现神威,将死亡阴影勉强驱散,他简直不敢想象今日的长安会是何等模样。
“之源……朕这位侄儿,究竟招惹了何等存在?他又到底还隐藏着多少手段?”李琰心中思绪纷乱,既有对未知危险的恐惧,也有对李之源那深不可测实力的忌惮,更多的,则是一种自身无力、皇权在天威面前显得无比渺小的挫败感。
“陛下,富昌王殿下已在殿外候旨。”内侍小心翼翼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李琰精神一振,立刻道:“快宣!”
片刻后,李之源缓步走入大殿。他今日穿着一袭简单的玄色王袍,神色平静,步履沉稳,除了脸色略显苍白之外,看不出太多昨夜激战的痕迹。但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眼眸深处那难以完全掩饰的一丝疲惫,以及一种历经惊天波澜后的沉淀与凝重。
“臣,李之源,参见陛下。”李之源躬身行礼。
“源儿不必多礼,快,赐座!”李琰迫不及待地挥手,目光紧紧盯着他,“昨日……昨日究竟发生了何事?那笼罩全国的恐怖气息,还有后来出现的星辰异象,可是与你这段时间的布置有关?危机……是否已经过去?”
连珠炮似的发问,显露出这位帝王内心的极度不安。
李之源在锦墩上坐下,迎着皇帝急切而忧虑的目光,心中早已打好腹稿。有些真相,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尤其是对于需要稳定朝局、安抚民心的皇帝而言。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回禀陛下,昨日确有不速之客,乃域外强大魔头,感知我界生机旺盛,意图跨界侵袭。”
他略去了“冥界”、“门户”等具体细节,将敌人模糊定义为“域外魔头”。
“幸得陛下洪福齐天,祖宗庇佑,加之臣近年来于各地布置的阵法节点及时响应,汇聚一界之力,更有盟友适时援手,经过一番激战,终将那魔头击退,迫其暂时退去。”
他将功劳归于“陛下洪福”、“祖宗庇佑”和“一界之力”,淡化个人作用,也点出了“盟友”的存在,既安抚了皇帝,也留下了后续解释与其他界域往来的伏笔。
“击退了?暂时退去?”李琰捕捉到关键词,追问道,“意思是,那魔头并未被消灭,还可能卷土重来?”
“陛下明鉴。”李之源点头,“域外之敌,其心叵测,其力强横。此番虽将其击退,但难保其不会伺机再来。故而,危机只是暂解,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
他没有隐瞒潜在的持续威胁,这有助于推动后续的备战计划。
李琰闻言,脸色变幻不定,既有危机暂解的放松,也有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他沉默片刻,长叹一声:“之源,朕知你非常人,肩负着朕乃至整个玄唐难以想象的重任。昨日若非有你……唉。只是,此等关乎国本之事,日后若再有征兆,还望你能提前知会朕一声,也好让朝廷有所准备,不至如此被动,引得举国恐慌。”
这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对知情权的诉求。
李之源神色不变,应道:“伯父教训的是。此次事发突然,敌人来得太快,臣亦是仓促迎战,未能及时禀报,是臣之过。日后定当更加谨慎,若察有异动,必先奏明陛下。”
他坦然承认“失误”,给足了皇帝面子,但也隐含了“敌人太快,来不及通知”的客观原因。
见李之源态度恭谨,李琰脸色稍霁,心中的不安也散去不少。他知道,玄唐乃至自己的安危,如今很大程度上系于这位侄儿一身,过于逼迫并非明智之举。
“如此便好。”李琰转移了话题,“经此一事,民心浮动,朝野不安。之源你看,该如何安抚为上?”
“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李之源早有考量,“可由朝廷下旨,昭告天下,言昨日乃天外邪秽之气偶然侵袭,已被护国大阵及陛下仁德驱散,警示百姓不必恐慌,各安生业。同时,可令钦天监及各地官府,密切监测天象地脉,一有异常,立即上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小王爷的修仙日常请大家收藏:(m.2yq.org)小王爷的修仙日常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