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诺奖得主亲手炸掉自己的宇宙模型时,韦伯望远镜正笑着递来新答案——那场颠覆里,藏着科学最疯狂的浪漫
刘佳佳的铅笔在笔记本上戳出个小洞,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拍摄的星云图在屏幕上流转,紫色的尘埃带像极了她此刻混乱的思绪。“教授,”她突然抬头,马尾辫扫过同桌的课本,“亚当·里斯教授凭暗能量理论拿了诺贝尔奖,现在又说那套模型错了——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她的声音带着点颤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Λ-冷暗物质模型”公式,突然变得像堆可笑的涂鸦。
教授刚用激光笔圈出图像里异常明亮的星系,红光在他花白的头发上跳动。“1929年,哈勃发现宇宙在膨胀时,”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星云的光,“爱因斯坦说自己犯了‘一生最大的错误’——他之前给宇宙方程加了个‘宇宙常数’,以为宇宙是静止的。你看,伟大的科学家都爱打自己脸。”
顾华突然举手,眼镜滑到鼻尖:“这就像我爸修电视机,本来以为是显像管坏了,换了之后发现更糟,最后才知道是线路断了——科学就是不断换零件试错?”
激光笔的红点突然定在屏幕中央:那个20亿岁的盘状星系,边缘光滑得像块唱片,按标准模型,它根本不该存在。“韦伯望远镜就是那个最较真的维修工,”教授的声音陡然提高,“它发现早期星系的光线穿透了‘理论上必须存在的氢雾’,就像发现你爸修的电视,根本没装显像管——这不是小问题,是整个模型的地基松了。”
阳光透过天文台的圆顶,在地板上投下旋转的光斑,像极了那些被颠覆的宇宙模型。今天我们就借着这台望远镜的眼睛,聊聊那些藏在星云中的科学真相:为什么诺奖得主会亲手推翻自己的理论?为什么被无数证据支持的模型,会败给几张新照片?更重要的是,当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遇上道家的“道法自然”,能不能找到科学最疯狂的浪漫——你会发现,科学从来不是盖高楼,是搭积木,推倒重来不是失败,是发现更稳的搭法,就像里斯教授炸掉自己的模型,不是为了毁灭,是为了看见更真实的宇宙。
一、“宇宙常数”的墓碑:里斯教授的模型,为何败给了韦伯望远镜?
“最离谱的是这个,”刘佳佳翻出里斯团队2011年的论文,上面的宇宙膨胀曲线平滑得像手术刀,“他们当时说暗能量是‘宇宙加速膨胀的推手’,证据铁证如山,现在却承认‘模型预测与观测偏差4.2个西格玛’——这误差比我打靶脱靶还离谱!”她的手指在“4.2个西格玛”上划着,这个概率意味着“异常不是偶然”,就像连续扔出十次六点,你不得不怀疑骰子被动了手脚。
教授调出韦伯望远镜的原始数据,早期星系的光谱红移值低得反常。“标准模型说,宇宙大爆炸后,氢原子会形成‘雾’,吸收大部分星光,”他用激光笔划出一道曲线,“但韦伯看到的星系,亮得像没穿过雾——这就像你明明记得关了灯,回家却发现客厅亮如白昼,只能承认‘记忆错了’。”
他讲了个更颠覆的细节:某星系的旋转方向呈现“左手性”,按标准模型,宇宙应该是“左右对称”的,就像人有两只手。“现在发现星系旋转更爱往左边转,”教授摊手,“这等于发现人类只有左手,整个生物学理论都得改写——里斯教授不推翻模型,难道要让宇宙‘认错’?”
廖泽涛突然想起自己的实验课:“我测重力加速度时,数据总比理论值大,一开始以为是仪器坏了,最后才发现是桌子没放平——韦伯望远镜是不是也‘没放平’?”
“科学家比你较真一万倍。”教授调出五组独立观测数据,误差范围重叠得像片树叶,“他们用不同方法测了五次,结果都一样。这时候还坚持旧模型,就像看到桌子歪了,非要说是地球斜了——科学最忌讳‘削足适履’。”
刘佳佳的笔记本上,“Λ-冷暗物质模型”被她画了个大大的叉,旁边写着“或许宇宙根本没有暗能量”。阳光穿过她的笔尖,在纸上投下细小的影子,像那些被忽略的异常数据,终于等到了被看见的一天。
二、“自我颠覆”的勇气:里斯教授的眼泪,藏着科学最珍贵的品质
“他会不会很难过?”小景云突然开口,声音细得像星云里的气体,“辛辛苦苦研究几十年,说推翻就推翻了。”她的课本里夹着张里斯教授的照片,他站在望远镜前,笑得像个孩子,现在想来,那笑容里或许藏着随时准备告别过去的勇气。
教授的激光笔落在屏幕下方的一行字上:里斯在论文里说“事实永远比理论更倔强”。“2019年,他第一次发现数据异常时,”老教授的声音软了下来,“连续三天没合眼,把团队的观测记录翻了三遍,连小数点后六位都没放过。最后他对学生说‘可能我们错了’——说这句话时,他的手抖得像风中的芦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m.2yq.org)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