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劫推了推眼镜:“教授,那价值观层面的‘利己与利他统一’,具体该怎么落地?”
“这个问题问得好。” 教授说,“富足思维的核心,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这正是易经‘谦卦’的智慧——‘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真正的富足,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比如马斯克的SpaceX,不仅实现了商业盈利,还降低了太空探索成本,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再比如Kiva的小额贷款,既帮助了穷人,也让投资者获得了回报,这就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找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交点。” 教授继续说,“比如你喜欢写作,又关注环保,就可以成为环保领域的科普作家;你擅长编程,又关心教育,就可以开发教育类APP。当你的工作既能满足自己的兴趣,又能解决社会问题时,就会形成‘越努力越富足’的良性循环——这就是哲学‘矛盾推动发展’的体现,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推动着你不断成长。”
周游兴奋地说:“教授,我明白了!比如我喜欢旅游,又懂新媒体,就可以做‘乡村旅游推广’,既满足自己的兴趣,又能帮助农民增收,这就是‘利己与利他统一’。”
“完全正确!” 教授笑着说,“再给大家举一个真实案例:有个叫李婷的程序员,发现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就开发了一款‘适老化APP’,简化操作流程,还提供在线教学。这款APP不仅获得了融资,还帮助了数百万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李婷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创造了社会价值,这就是用富足思维规划人生的典范。”
“回到技术指数级增长的话题,” 教授话锋一转,“大家要记住,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技术是‘器’,而富足思维是‘道’。只有掌握了‘道’,才能让‘器’为你所用,而不是被‘器’所困。”
许黑这次没有反驳,而是认真地问:“教授,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富足思维?有没有具体的方法?”
“当然有。” 教授分享了三个方法:“第一,打破认知茧房。不要只关注自己领域的信息,多了解科技、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动态,就像易经‘八卦相错’,只有视野开阔,才能发现组合创新的机会。第二,践行成长型思维。不要害怕失败,把每一次挑战都当成学习的机会,这就是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不断否定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第三,坚持长期主义。技术的指数级增长需要时间积累,个人的富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易经‘渐卦’所说,‘渐之进也,女归吉也’,凡事循序渐进,才能稳步达成目标。”
秦易点点头:“教授,这三个方法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打破认知茧房是‘开源’,践行成长型思维是‘修行’,坚持长期主义是‘守正’,三者结合,就能形成富足思维的闭环。”
“说得太妙了!” 教授赞叹道,“再给大家补充一个心理学技巧——积极心理暗示。我们的大脑会相信我们反复强调的事情,每天告诉自己‘技术是机会,不是威胁’‘我能创造独特价值’,就能逐渐破除负面认知偏差,建立积极的富足心态。”
蒋尘问道:“教授,那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适应技术变革?”
“核心是‘跨界整合’。” 教授回答,“比如你是一名传统媒体编辑,不要只专注于写文章,要学习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视频制作等技能,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如果你是一名会计,要学习财务AI工具的使用,同时提升财务管理、战略咨询等高端能力,从‘记账员’变成‘财务顾问’。这就是易经‘革卦’的智慧——‘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只有主动变革,才能在技术浪潮中立足。”
叶寒追问:“教授,那富足思维是不是意味着要追求‘越多越好’?比如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资源?”
“当然不是。” 教授严肃地说,“富足思维的核心是‘足够’,而不是‘更多’。就像《富足》这本书里说的,富足不是奢侈生活,而是‘自由追求梦想’。哲学里讲‘适度原则’,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反而会陷入焦虑,违背富足的本质。易经‘节卦’也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懂得节制,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富足。”
“比如有些人赚了很多钱,却每天忙得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不是真正的富足;而有些人虽然财富不多,但能平衡工作与生活,能帮助别人,能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才是富足的状态。” 教授举例说,“个人富足的终极目标,是哲学‘人的全面发展’——身体、心理、精神都处于健康、自由的状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m.2yq.org)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