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乘坐的专车驶入东风航天城时,窗外的戈壁滩还带着清晨的凉意。
原本荒芜的沙丘尽头,突然出现一片规整的蓝色建筑群 —— 笔直的柏油路两侧,路灯是火箭造型,楼宇外墙上印着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航天精神标语,远处的发射塔架像银色巨柱,刺破戈壁的天际线,庄严得让人下意识屏住呼吸。
“欢迎来到东风航天城,林墨老师。” 接待他的是航天工程师李工,穿着深蓝色工装,胸前的工作牌上印着 “长征系列火箭总装团队”,手掌上留着淡淡的机械油痕迹,“今天我们会带你走进发射场、指控中心和航天员训练馆,让你近距离感受‘大国重器’的诞生与腾飞。”
林墨架起直播设备,镜头扫过航天城的入口 —— 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碑上,刻着从 “东方红一号” 到 “神舟十五号” 的每一次发射日期,红色的字体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朋友们,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的‘摇篮’。”
林墨的声音带着难掩的激动,“从 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到现在的空间站建设,每一个日期背后,都是航天人用热血和汗水铺就的星途。”
弹幕瞬间被 “震撼” 刷屏:
【我的天!发射塔架也太壮观了吧!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航天精神标语看得我热血沸腾!】
【石碑上的日期!每一个都是里程碑!】
【为中国航天骄傲!】
走进航天指控中心时,林墨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 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近地轨道航天器的运行数据,蓝色的轨迹线在黑色背景上交织,像一张覆盖宇宙的网。
数十个工作席位前,工作人员正盯着屏幕上的参数,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整个大厅只有键盘声和偶尔的汇报声,庄严又紧张。
“这里是航天城的‘大脑’,” 李工带着林墨走到总调度席,“每次发射任务,从倒计时 30 分钟到火箭入轨,所有指令都从这里发出,每个数据的误差不能超过 1 毫秒 —— 差一点,就可能错过最佳入轨时机。”
他指着屏幕上一个闪烁的红点:“那是天和核心舱的实时位置,现在正以每秒 7.8 公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我们的工作人员要 24 小时监控它的姿态和能源状态。”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感受,李工申请播放了神舟十五号发射时的实时回放。
当屏幕上出现 “倒计时 10 秒” 的字样时,整个指控中心突然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能听清。“10、9、8……3、2、1,点火!” 随着指令声,屏幕上的火箭喷出橘红色火焰,缓缓升空,工作席位上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回放里的欢呼声重叠在一起。
“每次看到火箭升空的瞬间,不管看多少次,都会忍不住激动,” 李工的眼睛里闪着光,“2021 年天和核心舱发射时,有位老调度员哭了,他说‘等这一天,等了整整 20 年’—— 从图纸设计到实际升空,我们航天人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干。”
林墨看着屏幕上逐渐变小的火箭,突然明白:所谓 “震撼”,不只是火箭升空的壮观,更是背后无数人 “十年磨一剑” 的坚守。
弹幕里的感动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倒计时的时候我都紧张得屏住呼吸了!】
【老调度员的眼泪!太戳人了!】
【向航天人致敬!你们是最棒的!】
傍晚时分,林墨和李工坐在发射塔架旁的观测台上,戈壁的夕阳把天空染成金红色,远处的星子已经开始闪烁。“每天晚上,我们都会来这里看看星星,” 李工笑着说,“老辈航天人说‘发射塔架是连接地球和宇宙的桥,我们就是搭桥的人’—— 现在,这座桥越来越宽,能让更多人走向太空。”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小小的火箭模型,递给林墨:“这是送给你的,上面刻着‘星辰大海,征途不止’—— 希望通过你的镜头,让更多人关注航天、热爱航天,说不定未来的航天人,就在今天看直播的观众里。”
林墨接过模型,指尖能摸到上面的刻字,心里满是沉甸甸的感动。
“家人们,” 林墨对着镜头,声音格外郑重,“今天在东风航天城,我看到的不只是壮观的发射塔架、精密的指控中心,更看到了航天人‘特别能奉献’的赤诚 —— 他们把青春献给戈壁,把梦想托举上天,用一个个‘中国精度’,书写着属于我们的航天故事。”
他举起火箭模型,对着夕阳:“未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这条路,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支持。”
喜欢确诊绝症后,我成了旅行区顶流请大家收藏:(m.2yq.org)确诊绝症后,我成了旅行区顶流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