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的妥协来得比高浪预想中更快。
联合发行协议签订后的第三天,盛世影业的宣发团队就进驻了《遇见》的后期制作组。领头的宣发总监姓李,是圈内有名的“金牌推手”,据说曾把三部小成本电影硬生生捧成了票房黑马。
“高导,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宣发方案。”李总监把厚厚一叠文件放在桌上,语气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重点放在‘治愈系’和‘现实题材’两个标签上,主打年轻观众和文艺片爱好者。首映定在圣诞档,正好赶上学生放假。”
高浪翻看着方案,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方案里充斥着“流量明星站台”“病毒式营销”“话题炒作”等字眼,甚至建议放出刘一菲和陈默的“绯闻路透”来吸引关注——这些手段确实能快速提升热度,却与《遇见》安静克制的调性背道而驰。
“李总监,”高浪放下方案,指尖在“绯闻炒作”四个字上轻轻点了点,“这些我们都不需要。”
李总监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会被拒绝:“高导,现在的电影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话题度,就算片子再好,也很难突围。”
“《遇见》不是靠话题度活着的电影。”高浪的语气很坚定,“它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就该用普通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宣传。你把这些花哨的东西都去掉,我们只做一件事——让想看它的人,能看到它。”
“这...”李总监有些犹豫,“周总那边...”
“周总会理解的。”高浪打断他,起身走到剪辑台前,调出一段未完成的片花,“你看这个。”
屏幕上,林晚星坐在老酒馆的窗边,看着窗外的雪花发呆。老周的声音从画外传来:“人这一辈子,就像走夜路,有时候觉得挺不过去了,其实再往前走两步,天就亮了。”没有背景音乐,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简单的对话和安静的画面,却让人莫名地心头一暖。
李总监看着片花,原本紧绷的表情渐渐柔和下来。从事宣发多年,他见过太多靠噱头包装的烂片,却很少见到这样能让人静下心来的作品。
“我明白了。”李总监沉默片刻,终于点了点头,“我会重新调整方案,主打‘真实’和‘共鸣’。但有一点,排片率必须保证在10%以上,否则再好的片子也传不出去。”
“这个没问题。”高浪笑了笑,“我相信看过片花的院线经理,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事实证明,他的自信并非没有道理。当修改后的宣发方案带着精简版片花送到各大院线时,原本持观望态度的经理们纷纷松了口。中影旗下的影院带头给出了15%的排片,就连之前被盛世施压的几家院线,也悄悄把《遇见》的排片率提到了8%。
周建明的电话就是在这时打来的,语气里听不出喜怒:“高浪,听说你把李总监的方案全改了?”
“不是全改,是调整。”高浪正在给配乐师讲自己的想法,闻言按下暂停键,“《遇见》不适合那些炒作手段。”
“你就这么有把握?”周建明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要是票房扑了,中影那边你怎么交代?”
“票房不是唯一的标准。”高浪的语气很平静,“至少我能保证,看过《遇见》的人,不会骂它是烂片。”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久到高浪以为信号断了,才传来周建明疲惫的声音:“随你吧。但你记住,这是盛世最后一次让步。要是输了,我们两败俱伤。”
“不会输的。”高浪挂了电话,转身对配乐师说,“刚才说到哪儿了?对,钢琴的调子再低一点,像雪落在地上的声音。”
后期制作进入冲刺阶段,整个团队都绷紧了弦。高浪几乎住在了剪辑室,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眼睛熬得通红。刘一菲和陈默只要没戏,就会来片场帮忙,有时是带些热咖啡,有时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看高浪对着屏幕一遍遍调整画面。
这天深夜,高浪正在给最后一场戏调色,刘一菲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张涛说你一天没吃东西了。”
汤是用老母鸡炖的,香气四溢。高浪接过碗,却没立刻喝,只是看着屏幕上林晚星最后那个释然的笑容发呆。
“在想什么?”刘一菲在他身边坐下,轻声问。
“在想,我们是不是太理想化了。”高浪苦笑一声,“拒绝了盛世的宣发方案,排片率虽然达标了,但跟那些大制作比起来还是差太远。万一观众不买账,所有人的努力都白费了。”
这是他第一次流露出犹豫。面对资本的步步紧逼时,他可以硬气,可以抗争,但面对未知的市场,再坚定的信念也难免动摇。
刘一菲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突然伸手,轻轻按了按他的太阳穴:“我拍过很多大制作,也演过不少烂片。那些片子上映时满城风雨,可看完之后,能让人记住的,往往只有几句台词,甚至什么都记不住。”
她顿了顿,语气认真:“但《遇见》不一样。它像一杯温水,看起来平平无奇,喝下去却能暖到心里。这样的片子,总会有人懂得珍惜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m.2yq.org)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