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北京的雪还没化尽,中影后期制作中心的剪辑室就已经热闹起来。高浪带着张涛和两个刚招来的剪辑助理,把《遇见》的所有素材搬进了这间不足二十平米的房间——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他们未来两个月的“战场”。
“浪哥,这硬盘里光是素材就有整整800个G。”张涛一边插线一边咋舌,“光是看一遍就得花上三天三夜。”
高浪没说话,只是盯着屏幕上滚动的素材列表出神。拍摄时的画面像潮水般涌进脑海:盛夏开机时刘一菲紧张得忘词的样子,陈默为了演好醉酒戏真喝到胃出血,还有那个雪夜,全剧组冻得发抖却依然坚持拍完最后一个镜头...这些细碎的瞬间,都藏在这些冰冷的数字文件里,等着被赋予新的生命。
“先按场次整理,把能用的镜头标出来。”高浪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记住,我们要的不是‘最好’的镜头,是‘最合适’的镜头。”
后期制作的第一步,是粗剪。这是个枯燥又磨人的过程,需要把拍摄时的多机位素材逐一比对,选出最能体现人物情绪和剧情节奏的片段。高浪几乎住在了剪辑室,饿了就啃面包,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眼睛熬得布满血丝,却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里不对。”第四天深夜,高浪突然指着屏幕上的片段皱眉,“林晚星发现老周留下的存折时,镜头不该切这么快。”
屏幕上,刘一菲饰演的林晚星正颤抖着打开那个旧铁皮盒,当看到里面的存折时,镜头猛地切到了她的面部特写。这个处理在常规剪辑里很常见,能快速突出演员的情绪,但高浪却觉得不对劲。
“可是浪哥,这样能立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啊。”年轻的剪辑助理小声反驳,“我以前跟着王导做后期,他总说...”
“这里不是王导的片场。”高浪打断他,语气却并不严厉,“你想想,林晚星是什么性格?她是那种会把情绪写在脸上的人吗?”
助理愣住了。高浪指着屏幕解释:“她是个内敛的人,连哭都会躲起来。发现存折这种事,她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掩饰,是不敢相信。所以镜头应该再慢一点,先拍她的手,再慢慢摇到脸——让观众看到她从疑惑到震惊,再到强装镇定的全过程。”
他一边说一边操作,把原本两秒的镜头拉长到五秒,果然,刘一菲微微颤抖的指尖、下意识抿紧的嘴唇、还有眼底一闪而过的泪光,都被清晰地捕捉到了。那个年轻的助理看着屏幕,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比直接给特写更有味道。”
“记住,剪辑不是炫技。”高浪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是帮观众‘看见’角色没说出口的话。”
粗剪进行到一半时,刘一菲来了。她穿着件灰色的羽绒服,戴着帽子和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像个普通的大学生。一进门就被满桌的泡面盒和咖啡罐吓了一跳:“你们...就吃这些?”
“赶进度呢,没时间出去吃。”张涛嘿嘿一笑,赶紧把垃圾往旁边挪了挪,“菲姐,你怎么来了?”
“我妈寄了些家乡的腊肠,给你们带点过来。”刘一菲把保温袋放在桌上,目光落在屏幕上,“这是...老酒馆那场戏?”
屏幕上正在播放林晚星和老周第一次见面的片段。粗剪版还没调色,画面有些灰蒙蒙的,但刘一菲的眼神却亮了起来:“我记得拍这场戏的时候,你让我故意把围裙系歪了。”
“嗯,”高浪点头,“你当时还问我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吗?”
“明白了。”刘一菲笑着点头,“林晚星刚到酒馆时,是拘谨又不安的,连最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一个歪掉的围裙,比十句台词都能说明问题。”
高浪看着她眼里的光,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一个能读懂导演用心的演员,就像一把能与剑鞘完美契合的剑,总能在不经意间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对了,配乐的事怎么样了?”高浪转移话题,拿起桌上的乐谱,“之前联系的那几个作曲家,都觉得我们的预算太低,不愿意接。”
《遇见》的制作成本本就紧张,留给后期配乐的预算只有五十万,这在动辄几百万配乐费的电影圈里,简直是杯水车薪。
“我倒是认识一个人。”刘一菲突然说,“他叫陈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以前给几部独立电影做过配乐,风格很特别。就是...脾气有点怪。”
“脾气怪没关系,活儿好就行。”高浪眼睛一亮,“能联系上吗?”
“我试试。”刘一菲拿出手机,走到窗边拨了个电话。不知道电话那头说了些什么,她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挂了电话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说...不接商业片。”
“我们这不是商业片啊。”张涛急了,“我们这是文艺片!”
高浪却笑了:“没关系,你把他的联系方式给我,我去试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m.2yq.org)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