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3亿票房达成
2005年10月1日,国庆节的朝阳公园洋溢着节日氛围,而五公里外的光影车间后期公司里,气氛却比跨年还要热烈。墙上的电子钟刚跳过零点,监控屏上的票房数据终于定格在3.02亿——《遇见》成为2005年第一部票房破3亿的国产文艺片,这个数字像枚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影视圈激起的涟漪还在持续扩散。
“破了!真的破了!”张涛把手里的计算器甩在桌上,啤酒沫溅到刚打印好的分账表上,“除去院线分成和宣发成本,我们净赚1.2亿!老周,你当初投的那50万,现在能翻三十倍!”
被点名的周建国是家印刷厂老板,当初高浪没钱做剧本复印,他免费帮忙印了三百份。此刻老人捧着保温杯,手抖得厉害:“我就说这片子能成……上个月我给孙子讲戏里的故事,小家伙居然说长大要当老周那样的人。”
角落里,剪辑师赵建国正对着电脑流泪。这位北影厂的退休老员工,半年前还在为凑齐女儿的学费发愁,如今《遇见》的后期分成让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把老旧的剪辑设备换成了全套数字系统。他指着屏幕上的字幕:“你看这行‘剪辑指导:赵建国’,我儿子在国外学电影,昨天特意打电话说,他教授都知道这部片子了。”
高浪的手机在这时震动起来,是刘一菲发来的视频。镜头里,她正站在上海某影院的“老酒馆留言墙”前,指着一张泛黄的信纸念:“‘看完电影给父亲打了电话,他说当年我发烧,他踩着自行车跑了三个公社才找到医生。原来男人的爱,都藏在不会说的话里。’——落款是王秀莲,62岁。”
视频里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影院经理李芳举着块牌子冲进镜头:“高导!我们影院的《遇见》放映场次突破100场啦!刚才还有对情侣在厅里求婚,男生说要像老周对林晚星那样,一辈子对女生好!”
清晨六点,行业分析机构的早报准时发到各大影视公司高管邮箱。分析师吴敏在报告里用加粗字体写道:“《遇见》创造了三个奇迹——成本回报率400%、观众复购率37%、下沉市场占比61%。这部电影证明,当资本学会尊重观众的情感需求,市场会给出最公正的回报。”
中影集团的会议室里,王海涛把这份报告翻得卷了边。他对面的王中军正看着《遇见》的密钥延期申请,上面密密麻麻盖着全国286家影院的公章,最下面一行是黄志强的亲笔签名:“建议作为长线放映影片,培育艺术电影观众群体。”
“通知下去,”王中军突然合上文件,“把我们明年所有现实题材项目的预算提高30%,剧本评审组里必须加一位社区工作者——他们比我们更懂老百姓想看什么。”
与此同时,华谊兄弟的casting部门炸开了锅。原本门可罗雀的现实题材试镜现场,突然排起长队。曾经只接大制作的影帝张国强,居然主动要求试镜《遇见》纪录片里的修车师傅角色:“我看了七遍电影,每次都在老周给轮胎打气那场戏落泪。现在才明白,能把平凡演得动人,才是真本事。”
下午三点,高浪受邀参加央视《艺术人生》的录制。当朱军问到“3亿票房对你意味着什么”时,他想了想说:“上周收到甘肃一个支教老师的信,说孩子们看完电影,自发组织了‘日行一善’活动。有个放羊的小男孩,每天把自己的馍馍分一半给流浪狗。对我来说,这些比票房数字更重要。”
录制间隙,制片人李小婉找到高浪,递来一本《甄嬛传》的小说:“高导,这是我刚拿到的版权意向书。本来想请郑晓龙导演来拍,但看完《遇见》我改主意了——你能把老酒馆拍得像家,一定也能把深宫里的人情拍得透。”
高浪翻开小说的瞬间,重生前的记忆突然涌来——这部剧将在五年后掀起现象级热潮,成为国产剧的里程碑。他抬头看向李小婉,发现对方正意味深长地笑:“我知道你拒绝了很多大公司的合作,但这部剧不一样。它需要一个能在细节里藏温度的导演,就像你在《遇见》里做的那样。”
傍晚的庆功宴设在一家家常菜馆,来的都是剧组的“老伙计”。场务老马带来自己种的大白菜,说要复刻戏里老周给林晚星做的白菜豆腐汤;服装师陈姐抱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那是刘一菲在戏里穿了整整三个月的戏服:“昨天整理衣柜时发现的,上面还沾着拍雨戏时的泥点呢。”
正喝着酒,张涛突然接到个电话,挂了之后脸涨得通红:“浪哥!刚才总局的人打来电话,说《遇见》获得了年度最佳影片提名!还有,刘一菲入围最佳女主角,陈默老师拿了最佳男配提名!”
角落里的陈默端着酒杯站起来,这个演了一辈子配角的老演员,此刻声音哽咽:“昨天我去菜市场,卖鱼的老板非要多送我两条鲫鱼,说看了老周才知道,人这辈子不用干多大事,能对得起良心就好。这奖杯拿不拿得到,我都值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m.2yq.org)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