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5日清晨,高浪被手机震醒时,窗外的梧桐树正落着今年的第一片黄叶。屏幕上是张涛发来的消息,附带着一张截图——《遇见》的网络播放权被优视网以800万的价格买下,这个数字是去年同类影片的三倍。
“浪哥,优视网的王总说想约你吃午饭,顺便聊聊长期合作。”张涛的消息紧跟着进来,“还有,昨天庆功宴上认识的那个编剧李雪,把她新写的剧本发过来了,说是专门为刘一菲量身定做的。”
高浪揉着太阳穴坐起来,床头柜上还放着庆功宴带回的伴手礼——一个刻着“年度新锐导演”的水晶奖杯。他拿起奖杯对着光看,棱角折射的光斑在墙上晃成一片,像极了这些天影视圈对他的追捧。
“先推了王总,”他回消息给张涛,“上午去趟之前看中的那个写字楼,把工作室的场地定下来。”
这个念头其实在庆功宴当晚就冒出来了。当王中军把那份天价合约推到他面前时,他突然意识到,想要拍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就必须有独立的话语权。重生一场,他不想再重复上辈子看人脸色的日子。
九点半,高浪和张涛站在朝阳区建国路88号的写字楼前。中介小李殷勤地递过户型图:“高导,您看这18层整层,300平米,之前是家传媒公司在用,装修都是现成的。最重要的是,这层有独立电梯,私密性特别好。”
推开玻璃门的瞬间,阳光透过落地窗铺了满地。高浪走到窗边,能看到远处的央视大楼正在建设中,塔吊的影子在晨雾里若隐若现。他突然想起重生那天,自己就是在这附近的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发呆。
“就这儿了。”高浪转头对小李说,“租金按你说的算,但我要求三个月内免租,用来做装修改造。”
小李愣了一下,连忙点头:“没问题没问题!能请您这样的大导演入驻,我们老板还得感谢您呢。对了,物业经理说想跟您合张影,他女儿是您的影迷。”
签合同的时候,张涛在一旁小声嘀咕:“浪哥,这租金可不便宜,一年下来得小两百万。咱们现在虽然有了点钱,但是不是该省着点花?”
高浪在签名处落下最后一笔,笔尖在纸上顿出个小小的墨点:“钱要花在刀刃上。你想想,以后咱们要签艺人、搞制作,没有个像样的场地,谁愿意跟我们合作?刘一菲的团队昨天还问,咱们是不是还在光影车间那间小办公室办公呢。”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刘一菲的助理打来的:“高导,一菲说她上午刚好在这附近做活动,问能不能过来看看您说的工作室?”
半小时后,刘一菲戴着墨镜出现在写字楼大堂。她今天穿了件米色风衣,手里拎着个保温桶,见到高浪就摘了墨镜笑:“我妈早上炖了汤,想着你们可能没吃早饭。”
电梯里,张涛识趣地站在角落玩手机。刘一菲悄悄碰了碰高浪的胳膊:“其实我爸也觉得你该成立工作室,他说现在影视圈太乱,有自己的地盘才能挺直腰杆。”
高浪想起庆功宴上见过的刘父,那位儒雅的商人当时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家一菲拍了这么多戏,就数在你这儿最舒心。”原来那时,对方就看出了他的心思。
走进空荡荡的办公室,刘一菲转了一圈,突然指着靠窗的位置说:“这儿可以做你的办公室,光线好,累了还能看看风景。那边可以隔出两间化妆间,以后艺人来了方便。”
她的语气自然得像在规划自己家,高浪心里一动。其实在写《遇见》的剧本时,他就常常想象女主角林晚星的样子,如今看着刘一菲站在阳光里的侧影,突然觉得有些恍惚。
“对了,”刘一菲从包里拿出个U盘,“这是我托人找的资料,关于老兵返乡的,你不是说想拍下一部戏叫《归途》吗?或许能用上。”
高浪接过U盘,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两人都像触电似的缩了一下。刘一菲低下头,耳尖悄悄红了:“我爸有个战友,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我可以帮你约他做采访。”
中午在楼下餐厅吃饭时,隔壁桌的谈话飘了过来。是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聊找工作:“听说高浪导演要成立工作室了,咱们要不要投份简历试试?”“算了吧,人家现在肯定只招有经验的,咱们这种新人连门都摸不到。”
高浪放下筷子,对张涛说:“回头在招聘启事上加上一条,应届生优先。”
张涛愣了:“为啥啊?咱们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招些熟手不是更好?”
“因为我知道没人带的滋味。”高浪望着窗外,上辈子他跑组时,不知被多少人以“没经验”为由拒之门外,“给他们个机会,也给咱们自己个机会。说不定里面就藏着个比我还厉害的新人呢。”
下午三点,高浪去光影车间收拾东西。赵建国正带着几个年轻剪辑师研究《遇见》的素材,见他进来就笑着说:“高导,这几天好多人托关系想来咱们这儿学习,其中还有北影的教授推荐的学生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m.2yq.org)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