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浪潮工作室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斑。高浪站在《归途》的分镜头脚本前,指尖划过“第73场:雪原重逢”的标注——这个场景需要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拍摄,道具组的王鹏昨天刚从东北打电话来,说找到了能模拟1950年雪景的拍摄地。
“高导,这是今天的日程表。”林晓抱着文件夹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这位刚毕业的小姑娘已经能熟练地把一天的工作按优先级排序,“九点半社科院的陈教授带老兵过来访谈,下午两点和中影的黄总谈发行合作,四点是杨幂的试镜……对了,张涛哥说优视网的王总又来电话了,想把《遇见》的点播分成提高到三成。”
高浪接过日程表,注意到林晓的袖口沾着墨渍——昨天她为了赶制老兵访谈的提纲,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让张涛回复王总,分成可以维持原来的比例,但要求他们在首页给《归途》留三个月的推荐位。”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让行政给加班的同事订早餐,标准按二十块来算,记我账上。”
林晓刚走,王宝强就抱着剧本出现在门口。他今天穿了件新羽绒服,是工作室统一订制的工装,胸前绣着“浪潮”的logo。“高导,这是我昨晚写的角色分析。”他递过来一个笔记本,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我琢磨着狗剩这个角色,他不是笨,是认死理。就像我老家的三叔,认定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高浪翻开笔记本,看到某一页画着幅简笔画:一个背着步枪的士兵在雪地里留下歪歪扭扭的脚印,旁边写着“要走直线,不能让家里人觉得我迷路了”。他忽然想起上辈子看过的老兵回忆录,那些在战场上失去方向的士兵,很多都是凭着“回家”这一个念头撑到最后。
“十点让服装组给你试戏服。”高浪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笑脸,“下午陈教授带的老兵里,有位叫孙德胜的老爷子,当年就是从长津湖一路走回来的,你多跟他聊聊。”
王宝强的眼睛亮起来,使劲点头:“俺记下了!昨天俺特意去图书馆查了长津湖的资料,那雪下得能埋住人……”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打断。刘一菲穿着米色毛衣走进来,手里拎着个保温桶:“陈教授说老兵们喜欢喝热粥,我让家里阿姨熬了些小米粥带过来。”她凑近看王宝强的笔记本,突然指着那幅简笔画笑,“这画得真像!我上次去朝鲜采风,看到的雪地就是这样的。”
高浪注意到她眼下的淡青——昨天她的经纪人周倩偷偷说,刘一菲为了理解角色,把相关的史料纪录片看了不下十遍。“今天访谈结束后,你留一下。”他递给她一份修改后的剧本,“编剧部加了场女主角教伤员识字的戏,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九点半,陈教授带着三位老兵准时到达。最年长的孙德胜老爷子穿着洗得发白的军大衣,胸前的军功章在灯光下闪着光。当他看到工作室墙上挂着的“向老兵致敬”横幅时,突然对着横幅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动作利落得不像八十岁的人。
“这是1951年的冬天,俺们连在德川里打阻击战……”孙老爷子说起往事时,声音突然变得洪亮,“全连最后就活下来三个,俺背着指导员的尸体走了三天三夜,就想着得让他回家。”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李雪的眼泪掉在笔记本上,晕开了“战争创伤”四个字;王宝强攥紧的拳头指节发白;刘一菲悄悄拿出手机,录下老人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高浪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归途》的意义不止于拍一部电影——他们是在为那些沉默的英雄,记录下本该被铭记的故事。
访谈结束时,孙老爷子拉着高浪的手说:“你们拍这戏,别光拍打仗的热闹,多拍拍那些想回家的念想。俺们不怕死,就怕家里人等着等着,把俺们忘了。”
送走老兵,中影的黄志强已经在会客室等了。这位资深发行总监看着《归途》的预算表,手指在“战争场面占比35%”的条目上敲了敲:“小高,现在市场环境就这样,主旋律题材想赚钱不容易。我建议把感情戏加重些,刘一菲的号召力加上狗血点的三角恋,票房至少能多两亿。”
高浪推过去一份观众调研报告,是他让团队在高校做的抽样调查:“黄总您看,18到35岁的观众里,有72%希望看到真实的历史细节,而不是虚构的爱情故事。我们不能低估年轻人的审美。”他顿了顿,语气坚定,“这戏可以不赚钱,但不能对不起孙老爷子他们的故事。”
黄志强盯着报告看了五分钟,突然笑了:“行,就冲你这句话,中影给你保底发行。排片量我不敢保证,但至少让想看的观众能买得到票。”他起身时补充道,“对了,韩三平总让我问问你,明年的献礼片计划里,有没有兴趣掺一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m.2yq.org)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