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婆婆一大早就起了床,给猪煮好食,喂了,又把鸡放了出来,看着鸡在院子里啄食,她才回到屋里。她坐在门口的矮凳上,手里拿着针线,准备缝补一件旧衣服。
阳光透过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洒下斑驳的光影。张婆婆眯着眼,看着光影里的灰尘在飞舞。她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这样的光影里捉迷藏的情景。那时候,日子虽然清苦,却充满了欢乐。
“张婆婆,早啊!”一个年轻的声音打断了张婆婆的回忆。她抬起头,看到是村里的邮递员小李。小李经常给村里的人送信送报,张婆婆和他很熟。
“早啊,小李。有我的信吗?”张婆婆笑着问。她心里其实很期待能收到儿子的信,虽然儿子经常打电话回来,但她还是觉得收到信更踏实。
“没有呢,张婆婆。”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过,说不定过几天就有了。”
张婆婆微微有些失望,但还是笑着说:“没事,没有就没有吧。”她看着小李骑着摩托车远去的背影,叹了口气。
张婆婆的儿子在城里打工,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每次打电话,儿子都说工作忙,走不开。张婆婆嘴上说理解,心里却还是盼着儿子能回来看看。
她缝补着衣服,思绪又飘远了。她想起了儿子小时候的样子,那时候,儿子总是跟在她身后,奶声奶气地叫着“妈妈”。她还记得儿子第一次上学,背着小书包,兴奋又紧张的模样。
二
中午,张婆婆简单地吃了点剩饭剩菜,就去地里干活了。她的地不多,只有一亩来田,种着些蔬菜和粮食。虽然年纪大了,但张婆婆还是习惯自己种地,她说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
田地里,张婆婆弯着腰,除草、施肥。她的动作虽然缓慢,但很熟练。汗水从她的额头滑落,滴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
“张婆婆,您歇会儿吧。”旁边地里干活的王婶看到张婆婆累得直喘气,便喊道。
“没事,我再干会儿。”张婆婆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汗,“这点活儿,不碍事。”
王婶走过来,递给张婆婆一瓶水,说:“喝点水吧,别累着了。您说咱们这一把年纪了,还种这地干啥呢?孩子们都不在家,种了也没人吃。”
张婆婆接过水,喝了一口,说:“习惯了,不种地,心里不踏实。再说了,自己种点菜,吃着方便。孩子们不在家,我也不能让他们操心啊。”
王婶叹了口气,说:“也是,咱们这些留守老人,就是这样。不过,张婆婆,您家儿子今年过年回来不?”
张婆婆的眼神暗了一下,说:“不知道呢,他说工作忙,还没定下来。”
“唉,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忙着挣钱,都顾不上家了。”王婶感慨道。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便各自回到地里干活。张婆婆望着远处的山峦,心里默默想着,儿子啊,你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娘呢?
三
傍晚,张婆婆从地里回来,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她回到家,喂了猪和鸡,就开始做晚饭。晚饭很简单,一碗青菜汤,两个馒头。
张婆婆坐在饭桌前,吃着晚饭。屋里静悄悄的,只有她咀嚼食物的声音。她突然觉得有些孤独,要是儿子在身边,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饭,该多好啊。
吃完晚饭,张婆婆收拾好碗筷,就坐在院子里乘凉。月亮升起来了,洒下银白的光辉,给整个院子披上了一层薄纱。张婆婆抬头看着月亮,想起了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的情景。那时候,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一家人在一起,总是那么幸福。
“张婆婆,在家吗?”一个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张婆婆一看,是村里的刘大爷。刘大爷也是留守老人,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
“刘大爷,快进来坐。”张婆婆热情地招呼道。
刘大爷走进院子,坐在张婆婆旁边,说:“张婆婆,今晚月亮不错,出来坐坐。”
“是啊,今晚月亮真好看。”张婆婆说,“刘大爷,您家孩子最近有消息吗?”
“有啊,前几天打了电话回来,说工作挺好的,就是忙,没时间回来。”刘大爷说,“唉,咱们这些老人,就盼着孩子们能常回来看看。”
“是啊,我家儿子也是,好几年没回来过年了。”张婆婆说,“每次打电话,都说忙,忙,忙。我就不明白了,有那么忙吗?”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说着子女的事情,也说着村里的琐事。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刘大爷起身告辞,张婆婆也回屋睡觉了。
四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张婆婆依旧每天早起,喂猪、放鸡、种地,然后等待着儿子的消息。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张婆婆会觉得这个村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生机。
一天,张婆婆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她好奇地走出去,看到村里来了一群人,说是来搞什么调研的。张婆婆听不太明白,只知道他们是来了解村里留守老人的生活情况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用户93280660的新书请大家收藏:(m.2yq.org)用户93280660的新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