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冰封的邀约
阿拉斯加的极光如同撕裂夜幕的绸缎,在费尔班克斯小镇上空舞动。林夏将最后一箱地质样本塞进雪柜时,实验室的老旧暖气发出了第三十七次喘息。这位刚满三十岁的古生物学家指尖还残留着冻土的寒意,桌上的卫星电话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的号码来自挪威斯瓦尔巴群岛——那个被永久冻土和北极熊统治的极北之地。
“林博士,我是伊瓦尔·汉森。”电话那头的声音裹着风雪的颗粒感,“还记得三年前你在剑桥发表的白垩纪海洋沉积层论文吗?我们在新奥尔松的钻孔里发现了一些……无法归类的东西。”
林夏的目光掠过墙上的世界地图,斯瓦尔巴群岛像枚生锈的别针别在北冰洋的胸口。她记得这个名字,挪威极地研究所的冰川物理学家,以在冰芯中发现中世纪黑死病病毒残留物而闻名。“汉森教授,你们通常只研究过去八十万年的气候记录。”
“这次不同。”背景音里传来金属碰撞声,“我们的冰钻在海拔一千二百米的霍恩松德冰川,穿透四百米冰层后卡在了某种非冰层结构上。取回的岩芯样本含有有机蛋白质,碳十四测年显示它来自六千五百万年前——正好是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时间节点。”
钢笔从指间滑落。六千五百万年前,那颗直径十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尤卡坦半岛时,斯瓦尔巴还沉睡在中生代的海底。“冰川下的白垩纪沉积层?这违反板块构造理论。”
“更诡异的是样本里的显微结构。”汉森的声音突然压低,“像某种生物的表皮组织,但含有硅基化合物。我们需要古生物学家的眼睛,你的机票已经订好,明天正午的航班经奥斯陆转机。”
挂电话时,林夏注意到窗外的极光变成了罕见的血红色。她翻开抽屉里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父亲的字迹依然清晰:“真正的深渊不在海底,而在时间褶皱里。”十年前,古生物学家林建国在考察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时失踪,搜救队只找到他半融化的帐篷和一块嵌着未知生物化石的岩石。
第二章:冰原诡影
科考站的柴油发电机在第七天清晨罢工了。林夏裹紧防雪服推开宿舍门,新奥尔松的极夜正浓,探照灯的光柱里飞舞着冰晶,远处的冰川在月光下泛着幽蓝。这个建立在永久冻土上的国际科考站聚集了来自十八个国家的研究者,此刻却异常安静,只有各国国旗在零下四十度的寒风里僵硬地拍打旗杆。
“样本在三号低温实验室。”伊瓦尔·汉森的络腮胡上结着白霜,这位六十二岁的挪威人眼角有冰川刻痕般的皱纹,“我们用了三个工作日才清除掉样本表面的冰壳,它比钻石还坚硬。”
低温实验室的恒温维持在零下二十摄氏度。当汉森掀开特制保温箱的瞬间,林夏听到自己的呼吸在面罩里凝成白雾。那块长约三十厘米的样本呈不规则的纺锤形,表层覆盖着珍珠母贝般的虹彩,断面暴露的内部结构却让她心脏骤停——无数细密的管状通道如同昆虫的气管系统,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出螺旋状排列,管壁上布满0.1微米级的六边形网格。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林夏调整着显微镜焦距,“这些结构太规则了,像是……生物矿化过程的产物,但碳硅复合结构在已知生物中从未出现过。”她用探针轻触样本表面,虹彩突然泛起涟漪,仿佛有生命般收缩了千分之三毫米。
当晚的暴风雪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林夏在宿舍整理资料时,科考站的应急灯突然闪烁起来。她抓起手电筒冲出房门,走廊尽头的三号实验室透出诡异的绿光。门锁被某种内部力量扭曲成麻花状,破碎的观察窗上凝结着绿色冰晶,保温箱敞开着,样本不翼而飞。
“它消失了。”汉森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他指着地面上蜿蜒的绿色痕迹,“监控显示凌晨两点十七分,样本自行突破了保温箱,然后……穿过了三十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
林夏蹲下身,指尖蘸起一点残留物。在手电筒光束下,那些绿色晶体正在缓慢蠕动,如同无数微型蠕虫。“这是生物发光现象,但能量来源不明。”她突然注意到墙壁内侧的划痕,不是向外突围的痕迹,而是某种东西试图闯入时留下的抓痕,“汉森教授,你们钻孔的具体坐标是多少?”
当坐标输入卫星地图时,林夏倒吸一口冷气。霍恩松德冰川的钻孔位置,正好与父亲失踪前最后一次卫星定位在同一条经线上,相隔整整一万公里,却如同被无形的线串联起来的两点。
第三章:冰下迷宫
暴风雪持续了整整九天。当科考队的雪地车终于能驶离新奥尔松时,林夏带上了地质雷达和便携钻机。汉森坚持要亲自带队,这位老冰川学家在准备装备时,悄悄往背包里塞了一把格洛克23手枪。“斯瓦尔巴有北极熊,”他这样解释,却没说为什么要带上足以穿透防弹衣的钢芯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用户93280660的新书请大家收藏:(m.2yq.org)用户93280660的新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