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核组的会议室飘着冷咖啡的苦香,林昭昭的牛皮纸袋摊在长桌中央,纸页边缘微微卷起,像被焦虑舔舐过的枯叶。
十二位评审的目光像探照灯,扫过那张A3纸——除了弧形镜面的简笔轮廓,再无其他。
“这就是最终方案?”文化研究院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镜片反着冷光,“没有机关编码,没有压力感应装置,连安全阈值都没标?”
沈知白的指尖敲了敲图纸边缘,银戒在日光下泛冷:“林设计师,您这更像行为艺术展的策展方案。密室逃脱需要的是可控体验,不是赌概率的‘真话游戏’。”
林昭昭把垂落的发丝别到耳后,指尖微颤,却仍稳。
她目光扫过沈巍,对方正用钢笔敲着桌面,节奏和她心跳同频——那是奶奶教她的“情绪同步法”,像童年夏夜,蝉鸣与心跳在闷热中悄然合拍。
她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像石子投入深井:“镜子本身就是机关。当两个人同时说出从未说出口的话,声波的共振频率会让镜片内应力失衡。”她点开平板,调出三年前在社区做的“碎镜实验”录像:两个独居老人隔着镜子互诉“我想孩子”,第二块镜片应声而裂,裂纹如蛛网蔓延,映出他们泪光中的倒影。
“共振频率?”心理学分会的女博士皱眉,“这需要精确计算声压级和镜片厚度的匹配度。”
“所以用了百块回收镜片。”林昭昭指向图纸角落的备注,指尖划过那些细小的编号,“每块镜片来自不同家庭的旧梳妆台、老窗户,它们记录过的声音频率就是天然的‘情绪数据库’。当新的真话与旧记忆共振——”她指尖轻点平板,录像里第三块镜片迸出细缝,发出一声极轻的“咔”,像冰面初裂,“就会碎。”
会议室陷入沉默,空气凝滞,连咖啡的苦香都仿佛被冻结。
沈知白突然笑了,西装袖口蹭过图纸时带起一阵风,吹动纸角,发出沙沙的轻响:“用二手玻璃搞玄学,您和令祖母倒是一脉相承。”
“沈教授对我奶奶很了解?”林昭昭抬眼,看见对方瞳孔微缩,喉结轻动,像被什么刺了一下。
三年前奶奶临终前,枕头下压着半封未寄的信,收信人正是“心镜工坊沈知白”。
沈巍的钢笔尖在“准予试运行”的批注上顿了顿,墨迹在纸上晕开一点,像一滴未落的眼泪。
“真实本就不该被设计。”他合上文件时,封皮上的铜扣磕出脆响,金属与皮革的碰撞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下周三首测,沈教授全程监督。”
散会时雨刚停,林昭昭抱着图纸走出大楼,远处工地的探照灯已经亮起——老吴说,第一面镜墙今晚就要立起来。
施工队进驻废弃剧场那晚,空气里弥漫着铁锈与焊渣的焦味。
林昭昭蹲在角落吃泡面,热气氤氲中,老吴举着焊枪在镜墙上游走。
蓝色火焰在镜片上晃出光斑,像水底摇曳的磷火。
火星溅在他粗糙的手背上,噼啪作响,像落了串红鞭炮,皮肤焦黑,却不见他皱眉。
“您这把年纪,犯得着熬夜?”她递去创可贴,看见他指腹的血珠渗进镜片缝隙,像一滴凝固的誓言,“伤口不处理要发炎的。”
老吴吹了吹焊枪,火焰熄灭,余烬在黑暗中明灭。
“你奶奶修我家破门那年,我儿子闹着要去城里打工。她用碎铁片补门,说‘整的门关得住人,碎的门关得住心’。”他用袖口擦了擦眼睛,声音低哑,“后来我儿子寄信说,在工地看见碎砖缝里长了朵花,突然就想家了。”
林昭昭摸出随身的旧录音笔,金属外壳冰凉,刻着岁月的划痕。
这是奶奶的遗物,里面存着她最后一次咨询的录音:“共情不是让人舒服,是让人敢不舒服。”她把录音笔嵌进镜墙底座,微型扬声器的小孔对准地面,像给镜子装了只耳朵——它将听见所有不敢说出口的呜咽。
首测日的剧场蒙着层薄雾,沈知白的皮鞋跟敲在水泥地上,每一步都像在丈量失败。
第一组嘉宾是最近总在综艺里秀恩爱的夫妻艺人,丈夫穿着潮牌卫衣,妻子的珍珠耳坠晃得人眼晕。
“开始吧。”林昭昭退到监控室,盯着实时音波图。
十分钟过去,曲线始终在“安全区”平推,像一条被驯服的蛇。
丈夫踢了踢镜墙:“是不是坏了?”
“不是机器坏了。”林昭昭的声音从广播里传出,带着轻微电流的震颤,“是你们还没准备好说真话。”她调出后台记录——丈夫在“想换经纪人”的阈值线前退了三次,妻子在“讨厌婆婆”的节点咬了六次嘴唇,每一次,镜片都微微震颤,却未碎。
妻子突然扯了扯丈夫的袖子:“要不……写下来?烧了也行。”
信纸在火盆里蜷成黑蝴蝶,灰烬升腾时,镜墙发出细不可闻的嗡鸣,像一声叹息。
监控画面里,妻子的瞳孔突然放大——镜面上浮现出婆婆年轻时在田埂上插秧的画面,蓝布衫被风吹得鼓起来,像一面远去的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密室顶流逃生指南请大家收藏:(m.2yq.org)密室顶流逃生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