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寒门嫁女千斤担,暖嫂塞钱万缕情
韩镇新老村长,犹如一头沉稳而威严的狮子,领着原本只是碍于情面、打算走过场的乡亲们,这群“羊”瞬间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老汪家那个常年邋遢破败的院子,此刻像被注入了滚烫的活力。
烧肉的土灶火光熊熊,蒸饭的大锅热气氤氲,择菜的妇人手指翻飞,借桌椅板凳的人脚步匆匆,洒扫庭除的扫帚挥得尘土飞扬。
五十来个身影在韩镇新的调度指挥下,各司其职,井井有条。
一张醒目的红榜贴在院外的土墙上,上面墨迹淋漓地写着“支客”、“迎亲”、“茶水”、“奉烟”、“荤厨”、“饭厨”、“传菜”、“桌面”、“打扫”等名目,后面对应着一个个名字。
这是乡村互助的契约,今天你帮我,明日我还你,人情世故就在这红白喜事的往来中流转。
眼见院子里的喧嚣趋于有序,汪细卫那颗悬着的心才稍稍落下,他找到躲在新房里的妹妹汪细月和嫂子潘高园。
姑嫂俩正低声说着体己话,按老规矩,姑娘出嫁前要“绞面”,用两根细线绞去脸上的绒毛,那滋味可不好受。
潘高园出嫁时没人提这茬,汪细月这次也没人提,这份皮肉之苦倒是省了。
眼下最要紧的,是明天送亲的人选。
在乡下,父母不送嫁,送亲的是兄弟姐妹、姑姑舅舅姨妈这些至亲,且人数必须是双数,寓意“好事成双”。
新郎家迎亲队伍是单数,接了新娘回去正好凑双。
可汪细月心里发苦,她只想大哥汪细卫送她,其他人一个都不愿。但规矩像一张无形的网,至少要凑够一张八仙桌(八人),最不济也得是双数。
他们的亲舅舅钱左岸倒是唯一的长辈男丁,可兄妹俩心知肚明,这个舅舅嗜酒如命,几杯黄汤下肚便口无遮拦,是个上不得台面的主儿。
伯伯叔叔没有,一个姑姑早已断了来往。
算来算去,只有两个哥哥汪细卫、汪细能,加上嫂子潘高园和大侄子大狗子,勉强四人。
汪细卫试探着提议,是否让舅舅家的表弟表妹凑个数。汪细月却执拗地摇头:“哥嫂,就你们送我吧。”声音里带着祈求。
汪细卫知道这事绕不过母亲钱左秀,他穿过忙碌的人群,在临时搭建的厨房边找到了母亲。
钱左秀此刻正盯着她视为命根子的家底,成串的腊肉被取下一半,烧的油光锃亮……
老梅家送来的两袋白花花的大米,哗啦啦倾入大锅;
红糖、白糖罐子敞着口,厨师用量豪放得让她心头滴血。
她脸色发白,嘴唇哆嗦,眼前阵阵发黑,耳边却反复回响着两个儿子的话:“小儿媳妇要黄”、“死了没人送老”。
这念头像紧箍咒,逼得她硬生生把涌到喉头的怒骂咽了回去,甚至对着未来小儿媳崔咏梅,还得挤出僵硬的笑容小心奉承。
崔咏梅在院子里踱步,目光扫过汪家这突然显得宽敞不少的院落。
汪细卫一家搬去了石岩屋的破房,汪细月明日出嫁,这院子以后就剩老两口和他们小两口了,多自在!
她家拥挤不堪,汪细能去帮忙都只能睡阁楼,哪比得上这里的敞亮?
更让她眼热的是那些被搬出来的东西:油汪汪的腊肉、雪白的大米、红亮亮的红糖白糖,哪样不是庄户人家的金贵物?
还有那明晃晃的新家具嫁妆,简直亮瞎了她的眼。
她越想越美:汪细能在自家勤快得像头牛,婆婆身体硬朗,嫁过来,这些吃食、这宽敞院子、这体面家具,可不就是享清福?
邻居那些嚼舌根的,定是嫉妒她找了个“能干”的汪细能!她恨不得明天就过门。
只可惜她从未踏足过汪家的田地,那被汪细能糊弄得稀稀拉拉的庄稼,远不如潘高园在坡地上精心伺候的长势好,良田不如坡地,早已是村里暗地里的笑柄。
汪细卫挤到母亲身边,提起送亲的事。
不出所料,钱左秀第一个就点了弟弟钱左岸。汪细卫不敢直说妹妹的抵触,委婉道:“妈,舅舅……他喝点酒就管不住嘴,爱说胡话,送亲可是顶要紧的脸面事,万一……”
“喝酒怕啥?说胡话怕啥?那不是你们亲舅舅?就他送!”钱左秀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自己不能送女儿,凭什么连亲弟弟也不行?
汪细卫费尽口舌,钱左秀油盐不进。
他索性让母亲点齐名单:钱左岸、汪细卫、汪细能……竟然还有崔咏梅!
汪细卫愕然:“妈!咏梅还没过门呢!这算哪门子娘家人?就算咱家愿意,她爹妈知道了能答应?这不是给细能的事添乱吗?”
“添什么乱?”钱左秀眼一瞪,“她去送了亲,不就是板上钉钉了?除了嫁细能,她还能嫁谁去?”
这赤裸裸的算计让汪细卫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母亲打的是这个主意!
更让他意外的是,当钱左秀叫过崔咏梅询问时,崔咏梅竟一口应承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