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沙砾砺志聚暖意,寒窑断亲铸新基
沙砾地紧邻村道,潘高园孤身劳作的身影,像一块投入平静水塘的石子,迅速在八十年代末这个信息靠口耳相传的闭塞山村里荡开涟漪。
汪细卫要在老杨家地盘上修房子的消息,裹着冬日凛冽的风,瞬间刮遍了家家户户的院坝火塘。
这消息既在意料之中,谁都知道汪细卫一家迟早要离开那非人住的石岩屋;
又在意料之外,动作竟如此之快,选址竟在老杨头的地上,而不是在汪家坳院子附近!
好奇的村民三三两两路过沙砾地,探头探脑,和忙碌的潘高园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询问,更有好事者直接拐进老杨头家打探。
老杨头吧嗒着旱烟,也不藏着掖着,将两家置换地块的前因后果说了个透亮。
消息传开,众人恍然,对汪细卫这闷声办大事的能耐又多了几分议论。
杨春燕是带着一股风跑来的。
她麻利地挽起袖子,抄起自己带来的锄头就加入了清理荒草碎石的队伍,嘴里忍不住抱怨潘高园……
“园嫂子!你太见外了!这活儿就该喊我!我虽没你能顶半边天,多双手总能快些!”冬日稀薄的阳光照在她青春洋溢的脸上。
潘高园看着这个陪自己在工地上忙碌半年的小姐妹,心头暖融融的。
“燕子,哪是见外!你细卫哥上山寻正经木料去了,我闲着也是闲着,就想着先把这地上的零碎活弄弄。真正动工的日子还没定呢,哪好意思现在就招呼大家?”
农村起屋是大事,讲究个黄道吉日,届时主家会放出口风,凭着平日积攒的人缘,左邻右舍自会带着家伙什上门帮衬。
没有哪家能单打独斗盖起房子,这“换工”的互助传统,是深植于乡土的血脉相连。
“你就是见外!”杨春燕手上不停,锄头翻飞,“我可是跟着你们挣了大钱的妹子!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
她爽利的话语,驱散了冬日的几分寒意。
杨春燕的到来只是一个开始,引起了乡亲们大家帮忙的心思。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石岩屋外就传来嘈杂的人声。
汪细卫正准备出门上山,七八个扛着锄头、铁锹的乡亲,裹着寒气,已热热闹闹地堵在了石岩屋木栅栏门口。
冬闲时节,地里没活,听说村里最能干、最能吃苦、也最被亲娘亏待的汪细卫要起房子,大伙儿心里都揣着几分敬佩和同情,自发地聚拢来帮忙。
既能活动筋骨混天热乎饭,还能落下份人情,何乐不为?
这阵仗让汪细卫和潘高园措手不及的同时,又感动莫名,这就是雪中送炭啊。
他们原想着默默筹备,等万事俱备再开口求人,未曾想乡亲们的热情来得如此汹涌。
潘高园赶紧翻出压箱底的面条和珍藏的腊肉,在狭窄的石岩屋里生火,煮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氤氲的香气暂时驱散了洞窟的阴冷。
尴尬的是家里碗都不够用,只能跑去老杨头家里借碗筷,总不能等前面的人吃完,涮洗涮洗,下一个人继续吃吧?
面对这“意外”的援手,汪细卫在工地上练就的统筹能力立刻显现。
他略一思忖,便有了主意:身强力壮的青年跟他进山砍运搭建猪圈所需的杂木,先把以后的猪圈先弄起来。
几位经验老道的乡亲则留在沙砾地,由一位年长的牵头,指导剩下的人手则帮着做些零碎活,着手开始清理场地、初步整平地基。
至于是不是黄道吉日,修个猪圈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这份条理清晰的安排,让乡亲们暗暗点头:这汪细卫,是真有本事,也真能扛事!
钱左秀那老婆子,把这样的儿子往外推,守着个懒汉幺儿和泼辣媳妇,往后有她受的!
杨婶子看着潘高园在石岩屋和沙砾地间奔忙,做饭连个像样的灶台和碗筷都没有,心疼地拉着她的手:
“园子,快别折腾了!就在我家灶屋做!柴火、锅灶、碗筷都是现成的!玉米土豆也甭搬了,用我家的!”
在老杨头和杨婶子的坚持下,隔壁老杨家也成了临时的“后勤基地”,总不能搬玉米土豆和素材,爬上坡来这石岩屋里做饭。
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潘高园眼眶发热,她暗暗发誓,这份恩情,将来必定加倍偿还。
但她深知人情归人情,账目要分明。
土豆玉米蔬菜这些农村不值钱的也就算了,但是腊肉可是不行。
不顾杨婶子的推拒,她执意掏出钱来,买了足够的腊肉,绝不肯白白占这便宜。
老杨家院里吃饭时的热火朝天、人声鼎沸,像针一样扎着钱左秀的心。
她想象中的儿子儿媳落魄求饶的场景没出现,反而眼睁睁看着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远,日子越过越红火,自己却无能为力。
妒火中烧的她冲到自家院门口,对着隔壁方向,扯着嗓子指桑骂槐:
“哼!自己生不出带把的,就稀罕别人家的儿子是吧?上赶着倒贴,也不嫌臊得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