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千钧巨石承虹跨,留取匠名印汗青
随着最后一块雕花栏板稳稳落在桥栏上,整座大桥终于呈现出完整模样。
要说差,就差最后一道工序,抹面。也只有十二公分厚得一层,用水泥浆装饰表面,让其光滑,也可以分摊承重力。
李池卫站在桥中央,望着两岸连绵的青山,长长舒了口气。
“总算赶在春汛前把这些给完工了。”老师傅眼角漾开笑纹,从怀里掏出烟袋,却没急着点火,只是摩挲着烟杆上经年的包浆。
汪细卫抹了把汗,笑着接话:“拆支架可比搭支架快多了,明儿一天就能拆差不多,在拿一天收拾利索就行了。”
三月底的桥其实早已能通车,李池卫偏让人在桥头堆了沙袋。
魏乡长来视察情况,顺便通知他可以取第三次款,他愁眉苦脸地敲桥墩:得等桥自己坐实呐!
等魏乡长一走,转头就低声吩咐汪细卫:把工人们集中起来做样子,假装还在施工,装样子得装像点!
幺蛾子是出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打断了他们计划的完工日子。
李池卫和汪细卫进魏乡长办公室领第三次进度款的批条,乡政府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魏乡长靠在藤椅上,指尖的香烟燃了半截,忽然像是想起什么似的,朝李池卫扬了扬下巴:李师傅啊,这桥是百年大计,得让历史记住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啊。
李池卫躬身接过可领用进度款的批条,脸上堆着笑,眼角的皱纹却绷得紧紧的:领导说的是,一定要让历史记住。
出了门,他把批条塞给汪细卫,一路沉默地蹬着二八大杠。
直到看见工地上飘扬的炊烟,才啐了一口:特么的!历史记不记得住,是老子一个修桥的能决定的?
这事汪细卫完全没有法子帮忙,师傅都写不了乡史县史,自己更写不了啊?
李池卫想了许久,把烟袋锅子在椅子上磕得啪啪响:县史乡史轮不得到我们写,但老子能让石头说话!
他猛地起身,手指戳向窗外黑黢黢的桥影,老子把名字刻石头上!过路的总有识字的!
汪细卫递过茶碗:师傅,这个主意好,他们不就是想要让老百姓记住他们嘛,那咱就用石头刻下来,就是可惜咱们修桥工人没机会留名了!
怂货!李池卫瞪眼,修桥的不是爹生娘养?凭什么领导题字金光闪闪,弟兄们就只能当无名鬼?
他抓起粉笔在地上画了个碑型:正面刻领导,背面……粉笔狠狠一划,所有出力的兄弟,一个不能少!
这天深夜,李池卫把汪细卫叫到桥上。
月光下的新桥宛如沉睡的巨兽,老师傅忽然叹了口气:细卫啊,你知道为啥非要等到五月八?别人图名,咱们图利啊!
他接着给汪细卫解释:那天是立夏。县志办那帮秀才最爱这种讲究,说什么立夏通车,四通八达,写进史书都好听。
他踢开脚边的石子,声音里带着几分讥诮。
咱们把台子搭得漂漂亮亮,他们才好唱戏。等剪彩的时候,记者一来,领导站在桥头红光满面……
他突然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
可任谁来了,都得先看见那三块大石头。百年之后,领导的名字在正面,咱们兄弟的名字在背面,这历史,终究是公平的。
于是李池卫和汪细卫师徒俩带着石匠老袁,开始在山里寻摸石头,然后用车将这三块石头拉了回来,埋放在桥头合适的地方。
一块造型奇特很有特点的石头被用作命名石,让袁石匠在上面按照领导赐字给打出来。
另一块厚实的长条状,这块决定做详细简介石,桥高多少,桥长多少,桥宽多少,用了多少块石头,用了多少水泥和钢筋,用了多少时长,全部记录在这座厚实的石头上。
最后一块石鸣谢石,这块石头更像个大石碑,只不过是横向的石碑。
正面鸣谢临乡各个单位,还有目前的正副职领导的名字,背面却是参与修建工人的名字,前面字少,字可以大些,后面人名多,字要刻的小些。
留下袁石匠带着几个徒弟在石头上打磨造字,其他工人们分成四组钻进涵洞拆除支架,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很快就响成一片。
大牛带着两个小伙子在最大的涵洞里忙活,一边拆模板一边哼着小调:“这松木料子真好,拆下来还能打多好的家具啊!”
“就知道惦记你媳妇的嫁妆!”外面传来哄笑声。
拆下的木材被扔下涵洞,丢到河床上,早有附近的村民背着背篓等在岸边。
有个老汉探头问:“汪工,这些碎料子还要不?”
汪细卫正指挥人搬运木材,闻声回头笑道:“老伯再等两天,拆卸很危险,等我们走了你们随便捡!”
说着快步走向河岸,那里三块精心打磨的青石正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最有特点的这块命名石足有半人高,袁石匠正用凿子细细修整“登高桥”三个大字的边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