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尺素难量春水皱,旧藤犹缠竹篱西
五一劳动节应该是休息的日子,对于干活的人来说,那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五月的日头已经带了几分狠劲,明晃晃地炙烤着登高桥粗糙的桥面,蹲下来看,能看见腾腾的热气。
二十几个精壮汉子赤着膊,古铜色的脊背在日光下泛着油光,汗水沿着肌肉沟壑蜿蜒而下,滴在滚烫粗糙的水泥地上发出“滋滋”的轻响。
水泥搅拌机“轰隆隆”地嘶吼着,震得脚底的路面微微发颤。
汪细能挑着两桶砂浆走在临时搭设的桥架板上,步子轻快得不像瘸过腿。
扁担在他肩上吱呀作响,砂浆却半点没洒出来,那桶沿还特意贴着防漏的胶纸,被浆水浸得半透。
“细能!”工友大刘抹了把汗,在搅拌机的轰鸣中扯着嗓子喊,“娶媳妇都没见你这么欢实!”
汪细能咧出一口白牙,汗水顺着下巴滴进砂浆里。
他偷偷望了眼工棚下的荫凉处,崔咏梅正坐在堆放的麻袋上在择菜洗菜。
他总觉得微隆的小腹,已经在碎花衫下显出柔和的弧度,其实和平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不远处的汪细卫正在校准伸缩缝模板。他手里的水平尺量着桥面。“砂浆稠了!”他朝搅拌机那边喊,声音被江风卷着飘远。
“再加半桶水!陈二狗你愣着干啥?加水!”被喊的陈二狗慌慌张张拎起水桶,差点绊倒在散落的砂浆上,引来一阵哄笑。
震动机声音响的有些噪耳,被人牵着在刚扒平的水泥浆上来回移动,逐步变得结实光滑……
终于轮到午休时间,众人呼啦啦聚到桥墩下。
崔咏梅让人把午餐都搬到了桥下,这里可比工棚凉快太多了。
大家打完饭菜开始吃时,崔咏梅打开层层包裹的铝饭盒,酸豆角和辣腌菜的味儿窜出来,勾得人肚里馋虫直叫。
汪细能抢过媳妇手里的蒲扇,呼哧呼哧给她扇风,扇得她鬓发纷飞。
“傻样儿!”崔咏梅拍他手臂,眼角却漾着笑。
她拈起片油亮的腊肉递过去,汪细能张嘴接了,舌尖不经意掠过她指尖。两人同时红了脸,像刚结婚那会儿似的。
汪细卫端着搪瓷缸饭盒蹲到兄弟身边,河水在脚下打着旋儿,泛着粼粼金光。
“瞧把你美的。”他踹了下弟弟的胶鞋,鞋帮上还沾着干活时粘满的水泥浆泥点,“多久了?”
汪细能差点被腊肉噎住,灌了口凉茶才顺下去。“两个月了……”他压低声音,“也是刚刚才知道。”
阳光透过奔腾的河水反映,在他们脸上切出明暗的交界。对岸的油菜田已经结荚,绿浪里星星点点的黄快要隐没了。
“起房子的事……”汪细能突然用树枝在水上划拉,“哥,真得要四千?”数字写得歪歪扭扭,像是要被热浪蒸化似的。
汪细卫抓起把石子:“地基要看在那里,好弄的话五十个工,吃喝一起得三百,你要用砖瓦,材料就要一千八百,这都是哥自己去买过的。”
“人工最贵,砌墙的,木匠的……张木匠现在一天要十二块。”石子噼里啪啦落在地上,“就这还没算门窗油漆。你当是我哄你?”
“房子修好了你得有家具,总不能睡地上,也不能把老宅的家具给搬过去吧?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汪细卫把石子丢出去,有一个弹到石头上,石子滚到崔咏梅脚边。
她捡起来,放在掌心掂了掂。“细能,”她声音轻轻的,像怕惊扰了什么。
“咱先给娃攒念书的钱。房子……往后挪挪也行。”手指无意识地在小腹上画圈,那是她焦虑时的习惯动作。
江风忽然大起来,吹散了她的鬓发。汪细能伸手替她拢发,指甲缝里还嵌着水泥灰。
“学做省柴灶吧。”汪细卫突然对汪细能说。
“给师傅做的时候你跟着我看,我差不多会了,到时候再给爹娘垒一个,你自己练手,学会了技术比挑砂浆强。”
汪细能顺从的点点头,经过许多事情后,他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真正关心他的为他着想的,除了老婆就只有他这个哥哥。
“你和咏梅俩马上就要回去了,记住师傅教的话,得学会如何和爹娘相处。”
汪细能和崔咏梅两个人都点点头,这一个月时间他们一起也讨论过这个话题,心里也有了足够的准备。
休息够了,汪细卫拍拍手,大家又全部站起来把装菜装饭的炊具带到工棚厨房,去桥上干活,崔咏梅一个人又开始准备晚餐。
潘高园在沙硕地最早开辟的那片地里忙碌,这里向阳,又是沙地催熟,种的土豆已经能收了。
她让大狗子在家里看着妹妹,自己一个人背着背篓去了地里收土豆,大半背篓就背回家,主要是怕时间太长,俩孩子出什么意外。
太阳炙烤着沙硕地,下午地里的温度明显比其他地方更加的炎热。
潘高园在地里一锄头一锄头的刨着不厚的泥土,和她拳头差不多大的土豆从土里滚出来,她捡到竹撮箕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