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匠手开蒙生财道,肩挑日月见真心
汪细能揣着挣来的第一笔“大钱”,脚步轻快地迈进自家院门。
那三十块钱在他兜里仿佛带着温度,让他心里踏实又充满干劲。
然而,这份好心情还没持续片刻,就被一声干咳打断了。
母亲钱左秀正坐在屋檐下的小凳上择菜,眼睛却像鹰隼一样精准地瞄着他。
那眼神,汪细能太熟悉了——混合着审视、算计和“你懂得该怎么做”的无声威胁,摆明了不见到“孝敬”绝不会罢休。
汪细能在心里无奈地叹了口气。
他知道,完全不给是不可能的,那会引来无休止的哭闹和咒骂,家里就别想有安生日子过了。
他脸上堆起一点略显疲惫的笑容,走过去,从兜里摸出早就准备好的一张崭新的大团结,递了过去。
“妈,今天赵大膀子结了点工钱,您拿着。”他尽量让语气显得自然。
钱左秀的眼睛瞬间亮了,一把抓过钱,手指熟练地捻了捻纸币的边缘,确认是真钞,脸上的皱纹立刻舒展开,像一朵风干的菊花。
她惊喜地脱口而出:“哟!三天就挣了十块?”
她嘴里嘀咕:“这……这要是天天有活干,一个月下来,光吃别人家的饭,还能落下一百块?一年那还了得?!”
她飞快地心算着,仿佛看到了一条源源不断的生财之道。
她再也坐不住了,手里的菜也忘了,攥着那十块钱,起身就急匆匆地往自己卧室钻。
嘴里还嘟囔着:“得收好,得收好……”显然又是去找她那个隐秘的地方藏钱去了。
汪细能看着母亲的背影,摇了摇头。
他没解释这“十块钱”只是收入的一部分,也没必要解释。
他默默地把工具包放回墙角规整好,然后走进了自己的小屋。
妻子崔咏梅正在床上缝补衣服,见他进来,抬头投来一个询问的眼神。
汪细能脸上露出一点狡黠的笑容,关上门,从内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另外两张崭新的大团结,迅速塞到崔咏梅手里。
他压低声音说:“嘘,收好。实际收了三十,给妈交了十块。以后咱挣的钱,大部分都这样攒起来。”
崔咏梅捏着那二十块钱,眼睛也亮了,但更多的是安心和温暖。
她用力点点头,小心地将钱卷好,藏进一个只有他们俩知道的小铁盒里。
现在,家里的财政大权悄悄转移了,他们有了共同的小秘密和目标——像哥哥汪细卫家那样,攒钱起一座亮堂、宽敞、属于自己的新房子!
从此,汪细能在村里的垒灶事业就进入了“双轨制”。
凡是当年在工地上真心帮过他的工友、兄弟,他都心里有本账,只收三十块,对外统一口径是五十。
对方也心领神会,承他的情,往往烟茶饭菜招待得格外周到,彼此心照不宣。
而对于其他慕名而来、非亲非故的村民,他则公事公办,一口价五十块,一分不少。
大家也觉得价格公道,毕竟效果摆在那里,比旧灶不知强了多少倍。
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日程排得满满的。
当然,也有那么几户人家,看着汪细能垒灶的过程,觉得“不就是和泥砌砖吗?好像也不难”,心疼那五十块钱,便决定自己动手试试。
结果可想而知。不是烟道拐弯角度不对,做饭时烟雾满屋窜,呛得人直流泪。
就是灶膛大小深浅不合适,要么火不旺,要么极其费柴,根本达不到省柴的效果;
还有的甚至没做防水防潮处理,没用多久灶台就返潮开裂。
折腾了半天,灰头土脸,浪费了材料和时间,最后还是得讪讪地来请汪细能“师傅”,赔着笑脸,掏出五十块钱,请他去返工重做。
经过这么几回,村里人才彻底明白:这看似简单的垒灶活儿,里面真有技术门槛!
火候、尺寸、角度、材料,处处都是学问,不是光看两眼就能模仿得来的。
汪细能这“汪师傅”的名号,算是彻底立住了,含金量十足。
夕阳下,汪细能扛着工具走在回家的路上,沿途是乡亲们热情的招呼。
他看着村里那些升起袅袅炊烟的房子,其中不少炊烟是从他亲手垒砌的省柴灶里冒出来的,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这条路,他走得越来越稳,也越来越宽广。
他心里想着,还得去沈老爷子家去看看去,回来这么久了,就瞎忙,沈老爷子家没去,老丈人家也没去,这可不合适。
……
玄云观侧门附近临时开辟出了一片平整的场地,如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建筑材料。
成袋的水泥、防水卷材、整齐的砖块、新的瓦片、成袋的石灰、粗细不等的木材、以及一些用油布盖着的、看不出形状的金属件和特殊工具。
这里成了汪细卫临时的“战场”。
这些天,汪细卫真是累得够呛。
他不再是单纯的工匠,更像一个忙碌的库房总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