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柴门喜忧寻常事,匠心独运济世长
又是一个傍晚时分,那辆常来往于山村与县城的卡车带着尘土和轰鸣声停在了汪细卫家院外。
司机跳下车,脸上带着喜气,径直找到正在院子里检查山货的汪细卫。
“汪老板!好消息!”司机嗓门洪亮,引得在厨房里忙碌的潘高园也探出头来,“细能兄弟家的,生了!是个大胖闺女,母女平安!”
原来这司机是个有心人,上次就是他帮着把崔咏梅送去县医院,还帮着跑前跑后办手续。
之后每次出车到县城,他都会以汪细卫的名义顺道去看看,这次正好赶上孩子出生,就赶紧回来报信了。
汪细卫一听,黝黑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憨厚的笑容,用沾着山货碎屑的手挠了挠头:“生了?好好好!丫头好,丫头是爹娘的小棉袄!”他是真心为弟弟高兴。
然而,高兴之余,现实问题就来了。
按照山里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村里女人生了孩子,一般都是由婆娘、婶子们提着鸡蛋、红糖之类的东西去“送竹米”,探望月子里的产妇。
很少有老爷们儿直接上门去的。
这里头有两层顾虑:一是老话讲,产妇月子里的淤血是“不洁”之物,男人沾了怕不吉利,会走霉运。
二是大男人去看坐月子的女人,能聊啥?能帮啥?
最多就是送点东西,实在有些尴尬和不方便。
反倒是女人家过去,能坐在一起说说贴心话,聊聊怎么调理身体、怎么喂奶带孩子,那才真是雪中送炭。
汪细卫自己是男的不方便去,而潘高园呢?
她这会儿正忙得脚不沾地。
每天早中晚三餐的饭,就给她困得死死的;
两个孩子小的要抱要带,还要督导钱够多写作业;
晚上还要帮忙收山货……
要不是杨春燕过来搭把手,她真是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
现在让她抽出大半天功夫去县城看望崔咏梅,实在是抽不开身。
潘高园擦着手从厨房出来,脸上带着歉意和无奈,对汪细卫说:“细卫,你看我这……实在是走不开。要不,你……”
她话没说完,自己先摇了摇头,知道男人去不合适。
汪细卫摆摆手:“没事,咱心意到了就行。”
夫妻俩一合计,潘高园便转身回屋,利索地张罗起来。
她翻出早就准备好的一篮子红皮鸡蛋,又拿了好几斤上好的红糖,找出几块柔软吸水的细棉布,想了想,又拿出六十六块钱——这数字图个吉利。
她把东西仔细打包好,交给司机,再三拜托道:“师傅,辛苦您再跑一趟,把这些带给咏梅妹子,就说我们为她高兴,让她好好养着,别惦记家里。”
司机爽快地接过东西:“放心吧汪老板,嫂子,我一定带到!”
看着司机上楼,汪细卫脸上的笑容慢慢淡去,转而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他靠在院门的门框上,目光望向老宅的方向。
“是个丫头……”他心里默默念叨着。
其实在村里,生男生女大家表面上都欢喜,但内心深处,头胎是儿子,就等于解决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后面再生无论男女都轻松。
头胎是女儿,虽说也有“会纳鞋的先纳底,会生娃的先生女”这样的老话宽慰,但当媳妇身上的压力无形中就大了许多。
万一第二胎还是个女儿呢?
在看重香火传承的农村,没有儿子,就意味着这一支的姓氏可能就此断绝,那是要被人背后指指点点的。
甚至有些极端的人家,还会从兄弟那里过继一个男孩来继承家业。
要是放在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也没人在乎这些,反正都是土里刨食,能吃饱就不错。
可现在不一样了,汪细能跟着他干,自己能挣钱了,翅膀硬了,母亲的手伸不了那么长了。
以他对母亲的了解,那个固执又好面子、一心想着“延续香火”的老太太,能轻易放过细能两口子?
怕不是要变着法儿地折腾,催生二胎,非得抱上孙子不可。
想到这里,汪细卫就感到一阵头疼。
他仿佛已经能看到母亲那不满的脸色和喋喋不休的抱怨。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抬手揉了揉太阳穴。
“逼吧!使劲逼!”他几乎能预见到,照这个趋势下去,说不定哪天,汪细能两口子被逼得没办法,也会像他一样,干脆自己找块地方修房子,彻底搬离老宅那个是非之地。
到时候,老宅里就剩下爹娘老两口,母亲还能折腾谁呢?
折腾那个一天下来都说不了几句话、闷葫芦一样的爹?估计她也觉得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成就感吧。
汪细卫甩了甩头,似乎想把这份对弟弟未来的担忧暂时抛开。
眼下,他还有更多要紧事需要操心。
他转身走回院子,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务实。日子总要往前过,船到桥头自然直。
晚饭的温馨余韵还未散尽,院子里弥漫着潘高园亲手熬的粥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