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云途金流龙蛇起,青鸾琼枝共倚春
蛰伏多年的老君山脚下,仿佛被注入了滚烫的活力,一派生机勃勃。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那条如同蛟龙出山、将蛟乡与外界紧紧相连的公路。
昔日坑洼颠簸、需要颠簸两小时的“畏途”,如今已成平坦坚实的砂石路面,四十分钟,风驰电掣般便能抵达县城。
孙老四负责的最后一段路基完工那天,这个奸诈的汉子看着第一辆试行的卡车平稳驶过,眼眶都有些发红——这路,总算在他手里通了!
都亏到姥姥家了,一段一公里的路,他贴进去快六万多,还好最后乡里也知道他贴钱了,还有黎乡长帮他说话,又给他找了个活,让他赚些。
路通了,财路也就通了。
魏书记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办的漂亮,腰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挺得直。
乡财政账户上那实打实的一百二十万,像一颗强劲的心脏,为蛟乡泵送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他召集班子开会,烟雾缭绕中,不再是往日愁眉苦脸的“分粥会”,而是意气风发的“建设会”。
“欠老师们和公职人员的工资,一分不少,这个礼拜全部发到位!”魏书记一锤定音,底下响起一片由衷的掌声。
“剩下的钱,”他敲着桌子,“不能撒胡椒面!咱们得用在刀刃上。乡中学那教室,下雨天漏得比外面还大,必须重修!”
“还有,那些确实困难的人家,咱们不是简单给钱,得帮他们找条活路!想养鸡的,提供鸡苗和技术;想种果树的,联系树苗;想学手艺的,咱们送出去培训!”
决议一出,整个蛟乡都像是被春风彻底拂过,充满了希望。
而最忙碌、最红火的,当属汪细卫麾下陈阳和肖易明带领的建筑队。
他们先是给几个跟着汪细卫最早干、手里有了积蓄的伙伴,用新型砖瓦材料修了几栋“样板房”。
那白墙红瓦、亮堂的玻璃窗、内部还有了专门隔出来的厨房和厕所的“小洋楼”,在遍地土坯房的蛟乡,简直像鹤立鸡群。
在得知修建成本以后,瞬间引爆了全乡的热情。
“阳子!啥时候轮到我家?钱我都备好了!”
“易明兄弟,你看我家那地基,够不够盖个三间房的?”建筑队驻地每天都被热情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
陈阳和肖易明忙得脚不沾地,嗓子都说哑了。
建筑队规模一扩再扩,从最初的十几号人,迅速膨胀到几十人,就这还人手紧张!
因为他们不仅要修民房,还要负责乡里学校的修缮、办公房的扩建,以及重中之重——药厂厂房的建造。
工人们的工钱月月结清,揣着厚厚的票子回家,那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消费能力起来了,转头又催生了更多的建房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环。
制沙场和水泥砖厂更是日夜轰鸣,机器就没停过。
沙子几乎是刚生产出来,还带着热气就被等在一旁的拖拉机、牛车拉走了。
水泥砖就等着它干透,然后就被装车,这些都是现金交易,好些都是把钱先给厂里,等着砖好直接拉走。
供不应求!
面对这爆炸性的发展,汪细卫终于下定决心,大手笔添置了交通工具——两辆草绿色的解放CA141大货车,庞然大物般停在仓库前,成了蛟乡的新地标,还有两辆灵活实用的皮卡。
光是司机就培养了六七个,个个神气活现,握着方向盘,驾驶着这些“铁牛”奔波在崭新的公路上,拉沙送砖,运送建材货物,成了连接各个环节的血脉。
春天的山林,不仅是种植场,更是采摘园。
往年被村民们忽视的各类野山菌,如今都成了能换现钱的“金疙瘩”。
山里随处可见挎着篮子背着袋子的村民,他们如今也懂了“可持续发展”,“采大留小,不伤菌丝” 成了共识。
林间充满了发现宝贝的喜悦:“嘿!这窝松树菌真肥!”
“慢点挖,别把旁边的嫩芽碰坏了,明年还能长!”
以往寂静的山林,如今充满了收获的欢声笑语。
汪细卫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潘高园也没闲着。
她心心念念的小商品店终于开了起来,取名“园子百货”。
店面不大,但货物琳琅满目,从针头线脑、毛巾肥皂,到小孩吃的糖果饼干、男人抽的香烟,都是从市里批发市场直接拉回来的,价格公道,质量还好。
很快,“园子百货”就成了乡里最热闹的地方,甚至连邻乡的人都慕名而来:
“老板娘,听说你家的肥皂比供销社的还便宜一毛钱?”
“是啊,大兄弟,你看看这质量,绝对好用!再来包火柴不?”
曾经的乡里的商业老大——供销社,一下子门庭冷落。
售货员老王悄悄来到沙硕地,看着对面“园子百货”川流不息的人群,酸溜溜地对同事说:“瞧给她能的!这汪细卫家的是要把咱们往绝路上逼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