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局的骚扰像阴云一样笼罩在码头上空,持续了好几天。码头的运转变得磕磕绊绊,效率低下,人心浮动。陆震云虽然面色依旧冷硬,指挥若定,但顾清翰能从他偶尔蹙紧的眉头和更长时间的沉默里,感受到那股压抑的怒火和沉重的压力。
这天下午,顾清翰特意提早离开了学校。他没有去工地,而是绕道去了《申报》馆。他需要找白曼琳。
报馆里总是忙碌而嘈杂,打字机噼啪作响,电话铃声不断,编辑们大声地喊着校样。顾清翰在门口等了一会儿,才看到白曼琳从里面匆匆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叠稿纸。
“清翰?”白曼琳看到他,有些意外,随即露出关切的神色,“你怎么来了?听说前几天出了事,你没事吧?”她显然也听说了绑架的风声,但细节可能不清楚。
“我没事,曼琳,谢谢关心。”顾清翰摇摇头,示意她到旁边人少些的走廊说话,“有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
两人走到走廊尽头相对安静的角落。顾清翰没有迂回,直接说道:“最近工部局的人频繁去码头检查,你知道吧?”
白曼琳点点头,表情严肃起来:“听说了。来者不善,是吧?是杜明诚搞的鬼?”
“除了他还有谁。”顾清翰压低声音,“用的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消防、卫生、报关单,吹毛求疵,没完没了。码头现在几乎半瘫痪,损失很大,很多合作商户也开始动摇。”
白曼琳皱起眉头:“真是太卑鄙了!用这种下作手段!陆先生那边……有什么办法吗?”她下意识地觉得陆震云可能会用江湖方式解决。
顾清翰摇摇头:“硬碰硬不是办法,对方打着工部局的旗号,正面冲突只会更吃亏。”他顿了顿,看着白曼琳,“曼琳,我记得你之前说过,舆论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
白曼琳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
“能不能在报纸上写点东西?”顾清翰斟酌着措辞,“不直接点名,也不具体说哪家码头。就从……从维护上海商业环境的角度,写写某些势力如何滥用职权,打着整顿的幌子,行打击报复、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之实,损害正当商人的利益,甚至可能影响民生供应……你看,这样写,能不能引起一些关注?”
白曼琳立刻明白了顾清翰的意图。这是要打一场舆论战,用媒体的力量给对方施加压力。她本身就是个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的记者,对这种揭露黑幕的事情充满热情。
她略一思索,便果断点头:“可以!这个角度很好!保护合法商业活动,抨击滥用职权,这是正当的舆论监督!我完全可以写,主编那边应该也能通过,最近工商界对这类事情也确实有很多怨言。”
她越说越兴奋,脑子里已经开始构思文章的结构和措辞:“我会写得巧妙些,只摆现象,不谈具体人名地名,但指向性要明确,让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在说谁。还要引发工商界的共鸣,让他们意识到今天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明天也可能落到自己头上!”
顾清翰看着她跃跃欲试的样子,心里稍稍松了口气:“那就拜托你了,曼琳。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别让杜明诚抓到把柄。”
“放心,我知道分寸。”白曼琳自信地笑了笑,“搞舆论,我可是专业的。你等我消息!”
两天后,新一期的《申报》出版。在并不起眼的社会版下方,刊登了一篇署名“琳”的评论文章,标题颇为引人深思:《“过度检查”之风不可长,营商环境需共同守护》。
文章写得很有技巧。开篇先肯定了工部局依法履职、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性,然后笔锋一转,指出近期沪上某些行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异常”现象:个别稽查人员以“整顿”、“规范”为名,频繁对某些商户进行远超常规的、吹毛求疵的检查,动辄开出罚单,要求停业整改。文章质疑这种“选择性执法”和“过度检查”的真实目的,指出其严重扰乱了正常商业运作,给商户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文章最后呼吁,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各方共同维护,执法更应公正透明,避免成为个别势力打击异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通篇文章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名、码头名或者工部局官员的名字,但结合近期码头区的风声,以及杜明诚和陆震云之间的矛盾早已不是秘密,这篇文章的指向性在明眼人看来,再清楚不过。
报纸一出,果然在上海的工商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很多商人早就对工部局某些人的做派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这篇文章像是替他们说出了心里话,迅速引发了共鸣和讨论。
“写得好!早就该有人站出来说说了!”
“可不是嘛!什么检查,就是找茬要钱!”
“听说陆震云码头最近倒大霉了,天天被查,原来是得罪人了……”
“这样搞下去,谁还敢好好做生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沪上密云不降雨请大家收藏:(m.2yq.org)沪上密云不降雨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