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的新生如同给灰烬城这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装上了一颗最强大也最隐秘的心脏。白禹在欣慰之余并未有片刻停歇,因为“复仇之牙”舰队抵达的倒计时如同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情地走过了一天又一天。
剩下的十四天里,整个灰烬城进入了一种近乎狂热且高效到令人恐惧的备战状态。在斯黛拉有限度的技术支援和白禹精准的引导下,一场由玩家主导的、轰轰烈烈的科技大跃进开始了。
地下船坞成为了整座城市技术革新的策源地。斯黛拉在白禹的请求下,开放了“渡星者”号部分非核心区域的参观权限,这对于玩家而言无异于打开了一座神圣的科技殿堂。每天只有贡献度排名前一千的玩家才有资格分批次进入船坞,近距离观摩那些充满未来美感的星舰内部结构,并从薇娅那里领取一些经过简化和本土化改造的技术解析任务。这些任务的奖励丰厚到令人发指,不仅有海量的经验声望,更有机会直接获得“渡星者”号上的标准制式装备图纸,这种诱惑力让所有玩家都爆发出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潜力。
“蜂巢”网络不再仅仅局限于制造护盾,而是扩展成了一个庞大的、覆盖全城的协同研发与生产平台。玩家们的热情和智慧在这套系统的加持下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星尘壁垒”发生器在玩家们的努力下被成功量产并模块化,超过五百台发生器被部署在城市的各个关键节点,形成了一张层层叠叠、互相支援的复合式防御网络。白禹甚至丧心病狂地让工程玩家们将一部分发生器安装在了可移动的重型机器人身上,创造出了一种名为“移动壁垒”的战术单位,准备在巷战中给敌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城市的防空火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在解析了“伊甸之蛇”护卫舰的能量护盾频率后,玩家工程师们在斯黛拉的技术指导下,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搭载了“相位干扰”弹头的防空导弹。这种导弹虽然威力不大,但能有效削弱敌方护卫舰级别的能量护盾,为后续主炮攻击创造窗口。而城市的主炮系统则在白禹的亲自操刀下,融合了部分“星陨裁决者”的能量压缩技术,威力提升了至少百分之三十。
玩家自身的装备也在这场科技狂潮中迎来了大换代。LV.25级别的蓝色品质装备在海量星际残骸材料的供应下几乎成了精英玩家的标配。钱哥、【我爱一条柴】等顶尖玩家更是通过完成高难度的解析任务,率先换上了一身闪烁着紫色光芒的、融合了“伊甸之蛇”与“渡星者”技术风格的特种作战装备。钱哥换上了一套名为【“蝰蛇”突击者】的重型动力甲,不仅防御力惊人,还自带短距离冲锋和微型导弹发射巢。而【我爱一条柴】则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座【“哨兵”V型·自律狙击炮台】的图纸,这座炮台拥有独立的AI索敌系统和光学迷彩功能,简直是战场上的幽灵杀手。
整个“铁鸦”阵营的玩家在这短短十几天里实力如同坐上了火箭般疯狂飙升。他们的平均等级突破了LV.23,顶尖梯队也堪堪摸到了LV.25的门槛,装备水平更是领先了其他阵营至少两个版本。这种巨大的优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其他阵营的玩家想方设法地涌入灰烬城,试图加入这个版本唯一的“天选之子”阵营。灰烬城的人口第一次突破了千万大关,成为这颗星球上当之无愧的超级都市。
而白禹自身的等级则在这场由他一手主导的备战狂潮中,以一种玩家们无法理解的速度悄然攀升到了LV.30。作为执政官和所有史诗任务的发布者,整个阵营的繁荣都在为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经验值分成,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系统都会给予他海量的个人奖励。这种独特的成长模式让他与玩家之间的等级差距被明确地拉开了。
白禹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他并未被眼前的繁荣冲昏头脑。他很清楚单纯依靠玩家和常规防御想对抗一支真正的星际舰队依旧是痴人说梦。他真正的底牌除了娜塔莎和斯黛拉,还有他自己,以及那片曾经被他亲手“净化”的死亡沼泽。
在备战最紧张的时刻,他独自一人驾驶着一艘小型高速飞行器悄然离开了灰烬城,再次来到了那片广袤的、如今已经褪去了毒雾开始焕发生机的沼泽地。他来到了那个直径超过二十公里的巨型琉璃坑边缘。时隔多日,这里依旧散发着惊人的残余能量辐射,坑底深处甚至还能看到一些不稳定的空间裂隙在时隐时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生命的禁区。
白禹没有靠近,只是静静地站在坑边闭上了眼睛。他的“械魂之力”如同无形的雷达缓缓地扫过这片被他亲手改造过的土地。他在寻找一样东西,一样他从“虚空教派”主祭马拉萨的记忆残片中窥探到关于“虚空”的最深层的秘密。
“‘门’的坐标并非实体,它是基于空间节点的‘概率’存在。‘地狱之吻’的爆炸虽然摧毁了祭坛,但也撕裂了现实与虚空的‘帷幕’。只要有足够的能量或者‘祭品’,就能重新定位到那个‘概率’……”白禹的算力疯狂运转,将脑海中那些破碎的信息与眼前这片土地的实际能量读数进行比对、推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械灵师,开局获得NPC面板请大家收藏:(m.2yq.org)我,械灵师,开局获得NPC面板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