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会让人盖几栋房屋做为办公及研究的地方,同时向全国广招英才,作为中坚力量。另外我还想找些有天赋的幼童,一边打下手,一边学习,作为储备人才……”
当下,两人便在灯下促膝长谈,直至东方发白。
赵子龙凭借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提出事物的框架和方向;宋应星则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分析实现的可能路径与难点。
从火器改良到农具创新,从水利机械到矿物开采,越谈宋应星越是心惊,也越是兴奋。
他感觉赵子龙的脑袋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随便挖一挖,都是足以改变时代的奇思妙想。
宋应星将自己头脑中,原来困扰他的很多科学疑问都问了出来,赵子龙可是经过后世大数据洗礼过的,自是能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让他更是震撼不已。
“主公之才,真是学究天人啊,宋某拜服!”
到最后,宋应星真的是心服口服,不由起身,郑重地行揖礼。
赵子龙也连忙起身,将他扶起:“老哥过奖了,我不过是偶然得到一些奇思妙想而已,要想付诸实践,还需倚仗先生这般脚踏实地的大才才行。”
数日后,基地附近一处更为隐蔽的山谷被选定为技术研究院院址。
这里依山傍水,便于取用水力,同时也和其他功能区隔离开来,利于保密和安全。
赵子龙调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修建研究院的房舍、工坊、试验场等等。
同时,他通过柳如烟、苏芹芹的情报网和商队渠道,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以高薪和提供研究条件为诱饵,秘密招募各类研究和工匠人才,特别是那些科研人才,有手艺却不得志,或是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匠人。
另一方面,赵子龙做出了一个更具长远眼光的决定。
他下令从收留的流民孤儿中,挑选出一批年纪在十岁左右、头脑灵活、背景又很清白的孩童,共计百人,组成“技工学堂”,由宋应星和招募来的老师傅们亲自教导识字、算学以及各类基础工巧知识,同时在对应的大队中实践,边学边干,成长会很快。
“这些孩子,将是我们未来的根基。”
赵子龙对宋应星道,“他们如同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如果从小就接受系统的培养,假以时日,必能成为研究院的中流砥柱,将我们的技术一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宋应星对此举大为赞赏,亲自为技工学堂制定了初步的课程。
看着那些虽然面黄肌瘦,但眼神充满求知欲的孩童,他的干劲就更足了。
{各位书友们,动动你健康发财的小手,点下催更、为爱发电、五星好评、没加书架的,加一下书架,拜谢!}
喜欢明末狠人:苟在辽东开荒建后宫请大家收藏:(m.2yq.org)明末狠人:苟在辽东开荒建后宫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