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上海火车站,仿佛一个巨大的漩涡,吞噬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与眼泪。
清晨六点,天色灰蒙蒙的,雨水暂时停歇,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潮湿沉闷的气息。站前广场上已经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高音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激昂的革命歌曲和上山下乡动员口号。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响应毛主席号召,建设祖国北大荒!” “上山下乡光荣!扎根边疆光荣!”
肖霄坐在卡车上,远远就看到了那片黑压压的人群。他的心猛地一沉,手心开始冒汗。身旁的李卫东倒是很兴奋,不停地指着窗外:“看!这么多人!跟过节似的!”
卡车缓缓驶入站前广场,立刻被汹涌的人潮包围。肖霄看到无数张年轻的面孔,有的兴奋,有的茫然,更多的是和他一样,带着无法掩饰的恐惧和不安。而比知青更多的是来送行的家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舍和担忧,许多母亲已经哭红了眼睛。
“肖霄!这边!”肖父在人群中挥舞着手臂,努力挤到卡车旁。肖母跟在他身后,眼睛肿得像核桃,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
卡车还没停稳,家长们就蜂拥而上,将车辆团团围住。肖霄抓起行李,跳下车,立刻被父母紧紧抱住。
“霄霄,路上一定要小心,”肖母哽咽着,将布包塞进儿子手里,“这里面是煮鸡蛋和馒头,路上吃。还有一瓶咸菜,你最爱吃的。”
肖父用力拍拍儿子的肩膀,声音沙哑:“到了就写信回来。别舍不得花钱,该买什么就买什么。”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悄悄塞进肖霄手中,“这里面是二十块钱和十斤全国粮票,藏好了,应急用。”
肖霄感觉手中的布包沉甸甸的,不仅因为里面的钱票,更因为父母深深的爱与不舍。他的喉咙发紧,说不出话来,只能重重地点头。
站台上更加混乱。几百名知青和上千名送行的家人挤在一起,哭声、嘱咐声、锣鼓声、喇叭声混杂成一片震耳欲聋的喧嚣。空气中弥漫着汗味、泪水和离别的悲伤。
李卫东的父母也来了,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肖霄看到许多熟悉的同学和邻居,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同样复杂的情感——对未知的恐惧,对故乡的不舍,还有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
“全体知青注意!按照车厢号排队上车!”扩音器里传来指令,但几乎被淹没在鼎沸的人声中。
肖父帮儿子提起沉重的木箱,肖母则紧紧抓着儿子的手臂,仿佛一松手他就会消失不见。他们艰难地穿过人群,寻找着指定的车厢。
站台上,离别的情景令人心碎。一个女孩死死抱住母亲不放手,哭得几乎晕厥;一对老夫妻拉着孙子的手,老泪纵横地嘱咐着什么;几个男孩强装镇定,但泛红的眼圈出卖了他们的内心。
肖霄找到了自己的车厢,列车员正在催促乘客上车。他回头望去,在汹涌的人海中寻找着那个最想见的身影。然而,目光所及之处,只有无数张陌生而悲伤的脸。
“快上车吧,”肖父哑声说,“找个靠窗的位置,还能再说几句话。”
肖霄点点头,用力拥抱了父母一下,然后提起行李挤上车厢。车内同样混乱,知青们忙着安置行李,争夺座位,嘈杂声中夹杂着压抑的抽泣。
他幸运地找到一个靠窗的位置,急忙打开车窗,探出身去。肖父肖母立刻挤到窗前,抓住他的手,仿佛这是连接他们的最后纽带。
“记住爸爸的话,少说话多做事,”肖父重复着嘱咐,“遇到困难不要硬扛,该求助就求助。”
肖母已经哭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抓着儿子的手,不停地摇头。
站台上的时钟指向六点四十分,离开车还有二十分钟。汽笛长鸣一声,仿佛最后的警告,让站台上的哭声更加凄厉。
肖霄焦急地张望着,寻找苏晨的身影。他知道苏母一定会阻拦,但他仍然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苏晨能冲破阻碍,来见他最后一面。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一把锤子敲击在他的心上。站台上的告别越来越悲壮,有些家长几乎要爬上火车,被工作人员强行拉下。
“晨晨,你一定要来啊。”肖霄在心中默念,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苏晨送的红围巾。
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站台入口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拼命往里面挤,却被一个中年妇女死死拉住。是苏晨和苏母!
“苏晨!”肖霄忍不住大喊,但声音被淹没在喧嚣中。
苏晨似乎听见了他的呼唤,猛地回头,目光在人群中疯狂搜索。当他们的视线终于相遇时,时间仿佛静止了。
苏晨穿着那件淡蓝色的衬衫,头发有些凌乱,脸上满是泪痕。她拼命想冲向肖霄的方向,但苏母死死拽着她的手臂,嘴唇一张一合,显然在严厉地训斥着什么。
“苏晨!我在这里!”肖霄半个身子探出车窗,用力挥舞手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上海有个女儿请大家收藏:(m.2yq.org)我在上海有个女儿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