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蒙蒙亮,北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知青点的窗户纸上,噗噗作响。肖霄蜷在厚厚的棉被里,却被一阵急促的敲击声惊醒。
“肖霄!快起来!大事儿!”
是李卫东的声音,压抑着兴奋,仿佛发现了什么天大的秘密。肖霄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一股寒气立刻钻进他的衣领,让他打了个哆嗦。他披上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棉袄,趿拉着露出棉絮的棉鞋,拉开了门闩。
李卫东裹着一身寒气挤进门来,脸上却洋溢着罕见的光彩:“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同屋的其他几个知青也被吵醒了,不满地嘟囔着。李卫东却不管不顾,一把拉住肖霄的胳膊:“出来说!”
门外,天色刚刚泛白,雪地上反射着清冷的光。李卫东压低声音,却掩不住语气中的激动:“我刚从大队部回来,听说今年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
肖霄的心猛地一跳,睡意顿时全无。上大学?回上海?这个念头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心中积压多日的阴霾。
“具体什么情况?”肖霄急切地问道,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空气中迅速消散。
“听说是因为去年咱们知青队在抗洪救灾中表现突出,上面特别给了一个推荐名额。”李卫东搓着手,既是因寒冷也是因兴奋,“去省城的师范学院,毕业后能回上海分配工作!”
回上海!这三个字像钟声一样在肖霄心中回荡。回上海意味着能见到苏晨,能解开他们之间的误会,能重新开始他们曾经憧憬的生活。
“但是名额只有一个,”李卫东的语气沉了下来,“竞争肯定会很激烈。听说王建军和他那帮人已经开始活动了。”
王建军是知青点里的“红人”,父亲是县里的干部,平日里就喜欢拉帮结派,排挤那些来自上海的知青。肖霄的心沉了沉,他知道这样的竞争从来都不公平。
“我有什么资格竞争呢?”肖霄苦笑一声,“王建军有背景,李红梅表现积极,我除了会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章,还有什么?”
李卫东猛地拍了一下肖霄的肩膀:“你就是太妄自菲薄!抗洪抢险时是谁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洪水里抢救生产队的粮食?是谁在小学代课受到孩子们的爱戴?就连大队书记都夸你是有真才实学的青年!”
肖霄望着远处白茫茫的山峦,思绪却飘回了上海,飘回了那条熟悉的弄堂,飘回了苏晨的身边。如果他能够上大学,能够回上海,所有的误会都能解开,所有的等待都有了意义。
“我要试试。”肖霄的声音不大,但语气坚定。
“这就对了!”李卫东咧嘴一笑,“我已经帮你打听过了,推荐标准主要是看政治表现、劳动态度和文化水平。你前两项都不差,文化水平更是没得说。我听说还要进行文化考核,这可是你的强项。”
两人踏着积雪向食堂走去,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肖霄的心中既充满希望又忐忑不安。这个机会对他来说太重要了,重要到让他害怕失败。
食堂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知青,大家围在火炉旁取暖,议论的显然也是同一个话题。肖霄一进门就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有些人热情地打招呼,有些人则投来审视甚至敌意的目光。
李红梅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走过来,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听说你要竞争上大学的名额?”
肖霄有些惊讶消息传得如此之快,点了点头:“只是想试试。”
“这是个好机会,”李红梅轻声说,眼神复杂,“你应该抓住。”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如果需要我帮忙,尽管说。”
肖霄感谢了她的好意,但心中却升起一丝疑惑。李红梅平时对他确实不错,但在这种关乎前途的大事上,人人都会先为自己考虑吧?
打好早饭,肖霄和李卫东找了一个角落坐下。玉米粥稀得能照见人影,窝窝头硬得硌牙,咸菜疙瘩冰凉爽口,这就是他们日复一日的早餐。但今天,肖霄吃得格外认真,仿佛在积蓄力量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首先得写申请材料,”李卫东边吃边说,“要突出你的优势和贡献。你的文笔好,这不是问题。然后要找生产队和大队领导谈话,表达你的意愿和决心。最重要的是文化考核,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肖霄默默记在心里。他知道李卫东虽然平日里大大咧咧,但在这些事情上却心思缜密,不愧是干部家庭出身的孩子。
“王建军那边肯定不会闲着,”李卫东压低声音,“我听说他昨天就去公社了,肯定是去找他那个当副主任的表叔了。”
肖霄叹了口气:“这种事情,永远都是有关系的人占便宜。”
“那也不一定!”李卫东不服气地说,“只要咱们策略得当,你还是很有希望的。你在群众中的口碑好,这是你的优势。”
饭后,肖霄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去上工,而是请了个假,回到宿舍开始准备申请材料。他从木箱底层翻出那本几乎没怎么用过的信纸——那是他来东北前苏晨送给他的,纸页已经微微发黄,但依然平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上海有个女儿请大家收藏:(m.2yq.org)我在上海有个女儿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