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的空气似乎比往年更凝重了些。
59年的尾巴上,寒意不仅来自窗外呼啸的北风,更渗透进每个人的日常。
食堂的菜色肉眼可见地寡淡下去,窝头里掺的杂粮比例越来越高。
郭德铁最近丢了宝贝工具后,干活总不得劲,加上写检查扣工时的阴影,整个人蔫蔫的。
赵四没空理会郭德铁。
他在想怎么把握住这个机会,顺应厂里开源节流的号召,再积累一笔政治资粮。
他每天穿梭在机床轰鸣的车间里,八级工的经验和签到得来的知识在脑中高速运转,目光扫过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工位。
着手点很快被他锁定在三车间那几台老式卧式车床上。
这几台老爷机加工常用的轴套类零件时,经常切削液消耗量巨大,油污满地。
工人们伺候这几台老爷机也得格外小心,稍不留神油污就溅一身。
更关键的是,刀具磨损快得惊人,加工精度和效率都受影响。
“周师傅,你看这油。”赵四指着车床下方油汪汪的地面,对周师傅说,“太浪费了。味儿也冲,对工人身体不好。刀片磨得也快,换刀频次太高。”
周师傅闻言叹了口气。
“可不是嘛!老大哥那边来的机器的老毛病了。”
“不过这切削液配方用了多少年了,就这鬼样。油性大,冷却润滑效果一般,还爱起沫子飞溅。”
“厂里不是没有尝试过改良,可是效果还不如老大哥提供的这个,就这条件,能咋办?”
赵四没说话,走到一台刚停下的车床旁。
操作工正满头大汗地清理溅满油污的工件和卡盘。
赵四拿起一块刚换下来的刀片,仔细看了看磨损面,又凑近闻了闻切削液残留的气味。一股刺鼻的矿物油和硫磺皂混合的味道直冲鼻腔。
回到自己的工位,赵四慢慢赶着自己手里的活儿。
不过他脑子却在回忆着签到获得的材料学知识和后世常见的切削液配方原理。
这老配方,油基太重,乳化稳定性差,极压抗磨添加剂不足,导致润滑冷却效果不佳,刀具磨损快,还易挥发飞溅。
改进方向也清晰浮现:降低油基比例,优化乳化体系,添加高效的极压抗磨剂和防锈剂,提高冷却润滑性能和稳定性,减少飞溅挥发。
思路有了,但具体配方和工艺参数需要试验,他也背不下来前世的切削液的配方。
下班后,赵四没急着回家。他借口去技术科查资料,溜进了厂里那间落满灰尘的小实验室。这里设备简陋,但基础的分析工具和原料还有。
他意念微动,从系统空间里取出少量签到得来的基础化工原料,这些都是签到得来的“杂物”,悄悄放在实验室,收好。
接下来的几天,赵四利用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一头扎进实验室。
他像做化学实验一样,小心翼翼地调配不同比例的乳化液,测试PH值、稳定性、润滑性。
没有精密仪器,他就用最土的办法:观察乳化状态、测试防锈能力、甚至用废刀片模拟切削摩擦,观察磨损情况。
钱六金偶尔探头探脑,看到赵四在摆弄瓶瓶罐罐,好奇地问:“四哥,您这是干啥呢?弄香水?”
赵四头也不抬:“弄点能省钱的玩意儿。去,把门口那堆废铁屑扫干净。”
钱六金“哎”了一声,屁颠屁颠去了。
反复试验了十几次,赵四终于确定了一个相对最优的配方和稀释比例。
新配制的切削液呈乳白色,质地均匀细腻,气味温和了许多,润滑性和冷却效果明显提升,在模拟实验中,刀具磨损显着降低。
效果有了,还得有数据支撑。
赵四又利用车间现有的工具,设计了几组简单的对比试验:用新旧两种切削液,在相同工况下加工同种材料,记录刀具寿命、加工精度、切削液消耗量和工人操作感受。
数据收集花了几天。结果一目了然:新切削液环境下,刀具平均寿命延长了30%,加工精度更稳定,切削液消耗量降低了近40%,飞溅现象大幅减少,工人普遍反映“没那么呛鼻子”、“好清理多了”。
看着手里详实的试验记录和对比数据,赵四心里有了底。回到家里,他铺开稿纸,提笔蘸墨,开始撰写工艺改进报告。
报告写得条理清晰,直击要害:
问题现状分析、改进方案、试验验证、效益评估、实施方案建议等条条清晰。
报告写完,赵四没有直接找李主任,而是拿着它找到了周师傅。
“周师傅,您看看这个。”赵四把报告递过去。
周师傅疑惑地接过,戴上老花镜,刚看了两页,眼睛就瞪大了。
他越看越激动,手指微微发抖:“这数据是真的?你捣鼓的新切削液效果这么好?”
“我做了对比试验,数据都在后面。”赵四指着报告附件。
周师傅飞快地翻到数据页,仔细核对,呼吸都急促起来:“好小子!你这脑袋瓜是怎么长的?!这配方哪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五九,开局签到八级钳工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五九,开局签到八级钳工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