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走静海道
暮色如墨,浓稠地泼洒在静海道上,仿佛天地间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玄色锦缎,将白日的喧嚣与尘烟尽数吞没。远处,一辆旧马车缓缓驶来,车轮碾过秋草与碎石,发出细碎而沉闷的声响,像是夜的脉搏,在寂静中轻轻跳动。马蹄踏地,不急不缓,每一步都似经过丈量,生怕惊动了潜伏在林间的幽魂。
车内三人——小皇孙朱由校、武师傅沈砚、锦衣卫指挥佥事戚昌国,皆屏息凝神,仿佛连呼吸都怕泄露了行踪。戚昌国乃已故抗倭名将戚继光第三子,自幼习武,精通兵法,更以忠谨沉稳着称。万历帝念其家风忠烈,特命他护卫皇孙,掌京城防务与仪仗事务,实则暗中护驾,以防不测。此刻,他坐在车中,手按刀柄,目光如炬,即便在昏暗中,也透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
驾车的是青衣少年刘三,年纪十六岁,是汪记旧人刘老栓的侄子,自幼走镖,别看年龄小但驾车极稳,专拣林深草密处行,不走官道正途,只为避开耳目。副座上坐着戚兴国,戚继光第五子,官至把总,属基层武官,不显山不露..水,却一身筋骨如铁,沉默如影,是戚昌国最信赖的兄弟。
马是瘦马,毛色灰暗,却耐力极佳,步履稳健,踏在碎石上竟无多少声响。灯笼用黑布半罩,只露出一缕昏黄光晕,勉强照亮前方三尺之地,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一线生机。这光太弱,却足以让人心安——它不是炫耀,而是藏匿;不是指引,而是警惕。
朱由校蜷在车角,小小的身体紧贴冰冷的车板,怀中紧抱着一柄小铜锤,锤身不过巴掌大,却沉甸甸的,锤头雕着蟠龙纹,锤柄缠着鲜艳色的红绳。他握着它,便像握着一丝力量。锤身冰凉,硌着肋下,他却不敢松手。天津卫的火光、哭喊、倒塌的屋宇,仍在脑海中翻腾。矿监纵火焚村,百姓哀嚎奔逃,而他,大明皇室的血脉,却只能藏身地道,随人逃命。他攥着锤柄的手心,早已浸出一层薄汗,湿漉漉地黏在金属上,仿佛攥着的不是铜锤,而是自己颤抖的命途。
“沈先生,”他忽然轻声开口,声音稚嫩却带着一丝颤抖,像风中未稳的烛火,“刘三哥哥的马,为什么走得这么慢?”
在外面的刘三,勒了勒缰绳,侧耳倾听——风穿林叶,沙沙作响;远处隐约有犬吠,却无追兵蹄声。
朱由校站起身,掀起马车帘,此时,一缕月光恰从树隙间漏下,照在朱由校睁得溜圆的眼眸里,像两泓清泉映着寒星。那眼中,有恐惧,有困惑,却也有光——一种未被黑暗吞噬的纯澈。
“慢,才不会惊动盗匪。”沈砚低声道,语气沉稳如石,一字一句都似经过斟酌,“这静海道,白日是商旅通衢,夜里却是‘饿狼窝’。多是被矿监逼得家破人亡的农户,走投无路,才做了劫道的营生。他们不劫穷苦人,专挑官商下手,有人说他们叫‘活阎王’,可依我看,他们才是被逼成阎王的良民。”
话音未落,刘三猛然拽紧缰绳,瘦马前蹄高扬,嘶鸣一声,骤然停步。车板剧烈晃动,朱由校险些栽倒,被沈砚一把揽入怀中,护得严严实实。
“怎么了?”戚昌国手已按上腰间环首刀,目光如电,扫向路旁密林,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警觉。
刘三压低声音,手指向前方路中央:“大人瞧——那是‘拦路石’,底下定有绳套。咱们差点就踩进去了。”
三人掀开车帘,顺他所指望去:一块半人高的青石横卧路心,像是被人从山崖上撬下,草叶凌乱,泥土翻动,隐约可见麻绳埋于地下,绳头还连着一根朽木,一旦马蹄踩中,便会绊倒,车毁人亡。朱由校探出身子,小手扒着车沿,忽然指着青石侧面,声音微颤:“沈先生,那石头上……有字!”
沈砚与戚昌国对视一眼,翻身下车,蹑步上前。月光下,青石侧面刻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字——“饿饭”。笔画粗浅,却深深刻入石中,像是用刀背一下下凿出来的,每一笔都似含着血泪。
“是‘活阎王’的人?”刘三低语,牙关紧咬,“这群盗匪,专劫贪官富商,却从不伤贫民。头领姓周,原是汪大人麾下屯田户,矿监强占其田,又杀他妻儿,才逼上梁山。听说他从不劫百姓,还常把抢来的粮分给流民。”
沈砚指尖轻抚那二字,心头一沉:“他不是要劫我们,是在示警。这绳套下无刀无刃,绳索也未上毒——是怕我们夜里看不清,误踩了别家的杀局。这石头,是路标,也是信物。”
正说着,林中忽起一声低哨,如夜鸟轻啼,短促而清亮。三道黑影自幽暗中走出,皆蒙面执棍,未佩兵刃,脚步轻捷,落地无声。为首者身形高大,肩宽背厚,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沉毅:
“来者……可是庆余栈的朋友?”
沈砚不动声色,手仍按在刀上:“阁下何以知之?”
“刘老爹已传信过来,说有贵人夜行,命我等护送一程。”黑影目光扫过马车,语气恭敬却不卑,“前头二里,有孙朝的暗桩,专查往德州去的车马。你们这车太显眼,轮痕新,马蹄印深,一看便是急行之客。跟我走小道,可避盘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m.2yq.org)大明养生小帝姬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