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时期的气候规律:中生代的温室世界
侏罗纪(约2.01亿年至1.45亿年前)是地球显生宙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紧随三叠纪之后,并早于白垩纪。这一时期不仅是恐龙统治陆地、翼龙翱翔天空、海洋爬行动物称霸水域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呈现典型温室状态的重要阶段。侏罗纪的气候具有温暖、湿润、低季节性变化等特征,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相对均一性,与现今地球的气候模式存在显着差异。本文将围绕侏罗纪气候的驱动因素、温度分布、降水模式、海洋影响以及生物响应等方面,系统阐述这一地质时期的气候规律。
全球气候背景:高CO?下的温室效应
侏罗纪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室气候模式,其核心特点在于全球气温显着高于现代,两极缺乏永久性冰盖,大气CO?浓度远超当前水平。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多种地质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侏罗纪正值盘古大陆进一步分裂的时期,大西洋开始扩张,特提斯洋(古地中海)逐渐形成。伴随大陆裂解,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持续释放温室气体,尤其是玄武岩喷发(如中大西洋岩浆省)向大气输送了大量二氧化碳(CO?)和甲烷(CH?)。据地球化学模型估算,侏罗纪的大气CO?浓度可能达到现代值的4至6倍(约1200—2000 ppm),远高于工业革命前的280 ppm。如此高浓度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平均气温比现今高出3°C至7°C,极地温度甚至可能保持在冰点以上,因此不存在持续的冰川覆盖。
此外,侏罗纪的海平面比今天高出50至100米,广阔的浅海覆盖了许多低洼地区,如北美的桑德兰海(Sundance Sea)和欧洲的侏罗纪浅海。由于水的比热容远高于陆地,海洋的大面积覆盖使得全球气候更加稳定,减少了极端温度波动。
温度分布与纬度差异
尽管侏罗纪整体温暖,但温度仍然随纬度变化,呈现一定的气候带分布。
热带与亚热带气候
赤道附近的特提斯洋沿岸(相当于现代欧洲南部、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可能高达25°C至30°C。温暖的海水促进了珊瑚礁的繁盛,如现今德国南部和法国境内的侏罗纪灰岩地层中保存了大量珊瑚化石。这些地区的季节性变化较弱,全年降水充沛,形成了茂密的植被,如蕨类、苏铁和早期的裸子植物。
温带气候
中纬度地区(如现今北美洲和亚洲的内陆)属于温带气候,夏季温暖,冬季相对温和,年均温可能在15°C至20°C之间。例如,中国辽西地区的侏罗纪地层中保存了大量森林化石,表明这些区域曾覆盖着茂密的松柏类森林,适宜恐龙的栖息。
极地气候
最引人注目的是,侏罗纪的极地地区(如南极洲和北极圈)气候远比今天温暖。尽管存在季节性温度变化,但冬季均温可能仍高于0°C,使得极地地区能够支持森林植被的生长。例如,南极洲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针叶树和蕨类化石,表明该地区曾是一片温带森林,而非冰封荒漠。
这种极地无冰的状态与现今地球形成鲜明对比,也意味着侏罗纪的全球温度梯度(赤道与极地温差)比现在低得多。这种较小的温差使得大气环流较为和缓,风暴强度可能低于现代。
降水模式:湿润主导与局地干旱
侏罗纪的降水分布主要受全球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水汽循环活跃,全球大部分地区呈现湿润气候,但也存在部分干旱带。
湿润气候区
特提斯洋周边(如欧洲南部、中国南方)由于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富,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和湿地。这些地区积累了大量植物残骸,最终形成了煤炭层,如中国四川盆地的侏罗纪煤层。
此外,内陆盆地(如北美西部)由于受到季节性降水的影响,可能呈现季节性湖泊和河流系统,适宜大型蜥脚类恐龙(如梁龙、腕龙)的生存。
干旱气候区
在部分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如冈瓦纳大陆的某些部分),可能存在季节性干旱。例如,澳大利亚和南非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蒸发岩(如石膏和岩盐),表明这些地区曾经历周期性干旱。然而,总体而言,侏罗纪的干旱程度远低于三叠纪,全球大部分地区仍以湿润气候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侏罗纪可能是全球季风系统的雏形阶段。随着特提斯洋的扩张,亚洲东部和欧洲南部可能开始出现季节性风向变化。中国南方侏罗纪地层中的韵律层(如砂泥互层)可能反映了干湿交替的气候模式,但这一时期的季风强度远不及现代亚洲季风。
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侏罗纪的海洋在气候系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不仅调节全球温度,还影响碳循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m.2yq.org)宇宙地球人类三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