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特提斯洋沿岸的群岛与浅海环境
白垩纪的欧洲由众多岛屿和小型陆块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大陆。特提斯洋北岸分布着若干陆块,如伊比利亚、亚得里亚和巴尔干地块,它们后来拼合形成现代欧洲的主体部分。
西欧的浅海沉积盆地
现今的英伦三岛、法国和德国部分地区在白垩纪被温暖的浅海覆盖,沉积了着名的白垩层(如多佛白崖)。这些区域是海洋爬行动物(如蛇颈龙)和菊石的重要栖息地。
特提斯洋的生物多样性热点
特提斯洋沿岸是白垩纪海洋生物最为繁盛的区域之一,尤其是热带珊瑚礁和碳酸盐台地广泛发育。
亚洲:蒙古高原与远东陆块的形成
白垩纪的亚洲大陆仍在拼合过程中,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华南地块逐步碰撞,形成早期的蒙古高原和戈壁沙漠环境。
蒙古鄂霍次克洋的闭合
在白垩纪早期,蒙古和远东地区仍存在残余洋盆(蒙古鄂霍次克洋),但到了晚白垩世,这一洋盆完全闭合,导致西伯利亚与华北地块最终拼合。
远东陆块的火山活动
现今的东亚地区在白垩纪经历了强烈的火山活动,尤其是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形成了广泛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体。
南美洲与非洲:裂谷与早期大西洋的形成
南美洲和非洲在白垩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仍然相连,但裂谷活动已十分显着。
巴西与西非的对称地质记录
两大陆的白垩纪地层高度相似,尤其是早白垩世的河流与湖泊沉积,表明当时仍存在广泛的陆地连接。
南大西洋的逐步扩张
晚白垩世时,南大西洋已成为宽阔的海洋,南美洲和非洲的动植物群落开始分化。
南极洲与澳大利亚:高纬度陆块的分离
白垩纪的南极洲并非冰雪覆盖,而是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澳大利亚从南极洲分离,并向北缓慢漂移。
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白垩纪的陆地地貌直接影响生物分布和演化:
河流与湖泊系统
许多大型河流(如北美洲的古密西西比河)在白垩纪已经存在,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湖泊环境。
早期沙漠与干旱区的出现
部分内陆地区(如中亚)可能已出现季节性干旱气候,形成早期的沙漠环境。
火山活动塑造的特殊生境
全球范围的火山喷发(如德干暗色岩)形成了独特的玄武岩高原,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
总结
白垩纪的大陆地貌经历了剧烈变革,超大陆的裂解、新海洋的扩张和造山运动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与今天截然不同的地理格局。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古气候和洋流系统,也为恐龙的繁盛和被子植物的崛起提供了舞台。通过对古地理的重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动态演化的历史进程。
白垩纪时期的生命演化与物种多样性:
白垩纪(约1.4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作为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见证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壮观的生命辐射和生态系统构建。这一时期生物圈的演化呈现出几个显着特征:陆地生态系统中恐龙达到鼎盛并最终灭绝,海洋生态系统出现现代类型的生物群落雏形,空中脊椎动物飞行能力高度特化,特别是被子植物的爆发式演化彻底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面貌。通过对全球各地白垩纪化石记录的系统研究,古生物学家得以重建这一地质时期错综复杂的生命演化图谱。
陆地脊椎动物的鼎盛时代
恐龙无疑是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生物类群。经过侏罗纪的初步辐射后,白垩纪的恐龙在形态、体型和生态适应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程度。蜥臀类恐龙中的兽脚类持续演化出各种掠食形态,从体型娇小的伶盗龙到庞大的暴龙科成员构成了完整的食物链顶级。晚白垩世北美洲的暴龙属(Tyrannosaurus)代表了陆地肉食动物的巅峰,其体长可达12米,体重约8吨,头骨结构显示其具有惊人的咬合力。与之相对应的植食性恐龙也发展出多种防御机制,如角龙类的头盾和尖角,甲龙类的骨板和尾锤等。
鸟臀类恐龙在白垩纪呈现出爆炸性分化。鸭嘴龙科发展出复杂的齿系和咀嚼机制,能够高效处理各种植物材料。这类群在晚白垩世成为北半球最常见的植食动物,某些种类如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可能形成大规模的迁徙群。角龙类在白垩纪晚期迅速演化,从早期的原始形态如鹦鹉嘴龙发展到晚期的三角龙(Triceratops),其标志性的头盾和角可能用于种内展示和防御。甲龙类则发展出独特的防御体系,全身覆盖骨板,尾端形成坚硬的骨锤,如发现于北美的包头龙(Ankylosaurus)。
与恐龙共存的其它陆地脊椎动物同样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鳄形超目在白垩纪演化出多种生态型,除传统的水栖形式外,还出现了陆生的诺托鳄类和高度特化的海生地蜥鳄类。哺乳动物虽然体型普遍较小,但已经开始分化出多个现代类群的祖先类型,包括有袋类、胎盘类和单孔类的早期代表。这类小型动物在白垩纪生态系统中占据夜间和地下生态位,为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m.2yq.org)宇宙地球人类三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