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贾范执着于改变贾珠的命运。
帮助贾珠却可以巩固李纨已经被改变的命运,也是贾范现在这个贾家族长,对于自己家族的一种负责。
贾家两府...
贾范唯一还算看好的就是贾珠,还有贾珠没有长大的儿子。
两府之外,值得培养的不少...但是真正能够成才的有几个?
在两府之外,贾芳、贾藻等人,读书已经错过了黄金年龄,只能走军功之路...读书方面,也就贾珠成就高。
就算是有药浴,毕竟个人天赋,身体、资质不同,未来成就不同。
并不是一个人,有了贾范帮助,就可以直接一飞冲天...贾范培养了不少人,就比如他的亲兵,真正有成就的有几个?
少之又少。
至于贾家人去读书?
别看贾宝玉在原着中,又是能够作诗,又是可以填词的...实际上,贾宝玉那种水平,不出意外,童生试都考不过。
原着中的贾宝玉,说是考举中了第七名...其中掺杂了多少政治因素?
要知道,贾宝玉并没有好好读书...贾宝玉读的书都为杂书,看似才华横溢,贾元春省亲时候,作诗都犯难,还要林黛玉帮助了他...且,后面的原着内容,完全偏离了曹公设定的架构。
贾宝玉是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膏粱,他正经书都没有读几本,就能考中乡试第七名?
那才叫见了鬼。
就好比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好好学习,怎么可能高考的时候,考了省内第七名?
所以,这一点是贾范最为质疑的地方。
乡试第七名,不出意外,考一个进士并不会很难...为何贾宝玉出家做了和尚,不愿意继续往上考?
什么这样那样的道理,贾宝玉最终选择的自己的人生,就是贾宝玉对于未来没有希望。他就像是乌龟,将脑袋缩起来过日子。
其次就是贾兰,他可是在李纨教导下,一直都是努力读书的人...其余贾家人,就算是心气再高,没有真才实学又有何用?
贾兰寒窗苦读,又有前国子监祭酒之女,他的母亲全力支持,总不能最后乡试,比不上根本没有怎么读书的贾宝玉考的好?
那么,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外面还有些冷风,相公多穿一些。”
现在天晚了,贾范要去荣国府做什么,秦可卿不是很清楚,大致猜测应该是与珠大爷科举有关。
贾范拍了拍自己的腰子,年轻,火力壮...自己什么火力,自家小媳妇还不知道?
就算是天寒地冻的,贾范都不需要穿棉衣。
不过,贾范还是将儿子抱在了怀中:“我带着儿子过去吧。”
天色已晚,难免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到时候抱着孩子的话,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总不能有人抱着孩子做坏事吧。
秦可卿也是大致猜出贾范的心思:“让知书与知礼跟着相公吧。”
贾范一拍额头,一直以来做什么事情,贾范都是习惯性的独来独往...总是下意识的忽略自己的身份地位:“瞧,还是我家王妃聪明。”
出了门,已经到了宵禁的时候,其实,宵禁对于西城约束最低,这里居住的非富即贵...有时候,五城兵马司巡夜的时候,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又不能不巡夜,万一没有巡夜,谁家遭了贼,那他们可就要遭殃。
贾范刚出门,就看到一队五城兵马司的巡夜兵卒,恰巧迎面而来。
“什么人...”
巡夜的兵卒大喝一声,顿时围了过来。
其实,有些时候,巡夜的兵卒,最喜欢抓不守规矩的人,被抓到的人,不仅要挨板子,还要交纳罚银。
特别是青楼、勾栏这种地方,好多人去青楼勾栏,没有了位置,没有了姑娘,就只能回去,这个时候天晚了怎么办?
宵禁了怎么办?
嗳?
五城兵马司的人发财的机会来了,能够去青楼与勾栏这种地方的人,也是不差钱的主儿...随便要一点,被抓的人也乐意给银子,也不用抓他们。
知书呵斥一声:“放肆,忠勇郡王在此!”
“哗啦...”
五城兵马司的人,直挺挺的跪了下去。
为首的人磕头:“臣裘良有眼不识泰山,求王爷恕罪。”
“原来是裘世叔。”
身居高位者,向来都是和善的,为什么呢?
因为,要做的坏事,身边的人已经帮着做了...上位者就可以心平气和,为自己设立人设,贾范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本王恰巧有事,去一趟荣国府,世叔去忙吧。”
五城兵马司的兵卒...也就是吓唬一下百姓。
对面勋贵官宦,那都是低人一等...贾范也没有多说,勉励几句?没有必要,勉励了他们依旧还是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做法去做。
裘良看着远去的贾范背影,黑夜中他的眸子里闪烁着复杂色彩...上次送的美人...忠勇郡王没要,他送给了珍老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楼:父不争气,我亲自上阵请大家收藏:(m.2yq.org)红楼:父不争气,我亲自上阵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