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开源生态的蓬勃生机和全球创新共同体影响力的快速扩张,如同一根根尖锐的刺,扎在卡尔·温斯顿的神经上。在纽约曼哈顿那间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顶层办公室里,他面前的多块显示屏上,正展示着星火开发者大会的精彩集锦、社区贡献数据的分析报告,以及几家主流科技媒体对星火开源模式前景看好的评论文章。
温斯顿的脸色阴沉如水,手中价值不菲的勃艮第红酒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醇香。他最初的判断——通过市场挤压、舆论抹黑就能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国公司知难而退——显然已经失效。星火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利用开源策略,巧妙地绕过了他精心构筑的专利和商业壁垒,在全球范围内拉起了一支声势浩大的“民兵”队伍。
“野蛮的生长…毫无秩序的混乱…”温斯顿低声咒骂,将酒杯重重顿在桌面上,猩红的酒液险些溅出。他不能容忍这种脱离他掌控的、自下而上的技术革新模式。这动摇了西方科技巨头依靠数十年积累建立的、以知识产权和标准专利为核心的游戏规则。
“主席先生,”他的首席战略顾问,一位戴着金丝眼镜、表情永远冷静的中年男人沉声开口,“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商业打压手段,对星火这种采用了新型组织模式的公司,效果正在递减。他们的开源生态分散了风险,他们的贡献者激励计划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撬动了巨大的研发力量。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运动。”
“运动?”温斯顿嗤笑一声,眼中却闪烁着寒光,“那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既然商业手段效果有限,那么,我们就将他们拖入他们最不熟悉的战场——规则和标准的战场。”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电子世界地图前,手指点向几个关键的标准制定组织所在地。“技术世界的真正制高点,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突破,而是写在标准文档里的规则。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行业发展的方向盘和话语权。”
温斯顿的新策略清晰而致命:利用温斯顿联盟及其影响下的西方科技巨头在各大国际标准组织(如IEEE、ISO、IEC等)中长期以来占据的主导地位和深厚人脉,发起一场“标准之战”。
其核心目标,是针对工业互联网和下一代计算架构,推动一套打上“温斯顿联盟”烙印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主流。这套标准将看似技术中立,实则暗藏玄机:其一,它会尽可能地将星火开源架构中的一些核心创新排除在外,或将其列为非强制性的、需要额外授权费的选项;其二,它会强调一系列复杂的安全认证和合规性要求,而这些认证体系将由联盟核心成员控制,形成事实上的技术壁垒。
“我们要在规则的层面,将星火的‘开源’定义为‘不安全’、‘不兼容’、‘非主流’。”温斯顿的声音冰冷,“我们要让所有采用星火技术的企业,在产品出口、国际招标中处处碰壁。我们要用标准的锁链,捆住这只野蛮生长的巨兽。”
具体战术上,温斯顿联盟开始多线出击:
一方面,他们加紧了在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等相关技术委员会内部的游说活动。联盟成员企业的代表、受其资助的学术专家频繁拜访关键委员,在各种技术讨论中,潜移默化地渲染“工业环境极端特殊,开源模式无法保证其所需的超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建立统一的、严格的安全认证体系”等论调,为推出联盟自有标准造势。
另一方面,他们开始整合联盟内部的技术专利,构建一个围绕其标准提案的“专利池”。任何实施该标准的企业,都可能需要向这个专利池缴纳不菲的授权费用。这既是未来的盈利手段,也是打击不合作者的武器。
同时,联盟控制的媒体和行业分析机构也开始配合发声,质疑完全开源的技术路线在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工业领域中的长期可行性,强调“可控”与“认证”的重要性,为联盟的标准提案铺垫舆论基础。
一场没有硝烟,但同样残酷甚至更加影响深远的标准之战,悄然拉开了序幕。温斯顿试图将这场竞争,从星火擅长的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领域,转移到他拥有传统优势的游戏规则制定领域。他相信,凭借联盟数十年积累的影响力,足以在标准组织的会议室里,将星火这个新玩家扼杀。
很快,徐若薇领导的技术外交团队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暗流。她在与几位相熟的IEEE委员沟通时,察觉到了对方言语中透露出的、对“可信工业联盟”(温斯顿联盟对外推动标准时的名义组织)提案不同寻常的支持力度,以及针对星火开源模式的隐晦批评。
她立刻将这一情况整理成紧急报告,越洋视频连线了何月山。
“月山,温斯顿改变了策略。他们正在IEEE内部积极活动,试图推动一套对他们有利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架构标准。如果让他们得逞,我们的开源生态在国际市场的拓展将面临巨大的合规壁垒。”徐若薇的语气带着明显的担忧。标准组织的游戏规则复杂而微妙,往往不是单纯的技术优劣所能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