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阳光把腾格里沙漠烤得发烫,沙粒在脚底下簌簌作响,像碎玻璃在滚动。林栋蹲在胡杨树苗旁,额头上的汗珠滴进沙子里,瞬间洇出个深色的小圆点。他手里的“雪湖·桂”传感器烫得像块烙铁,套着新绣的胡杨布套,银线绣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这是袁姗姗特意加粗的针脚,说是能反射些紫外线,给传感器降温。
“温度快到60℃了!”姜小龙举着温度计跑过来,防晒面罩滑到下巴上,露出晒得通红的脸,“锂电池在这温度下会鼓包,栋哥你说的散热套管用吗?”他指着传感器底部的金属网,那是王铁匠用铜丝编的,像层细密的鱼鳞,紧贴着布套内侧。
林栋摸了摸传感器外壳,温度确实比之前低了5℃。“还行,”他掏出万用表测电流,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20mA,“比在实验室模拟的沙漠环境多耗3mA,但在安全范围内。江慧玲的低功耗算法起作用了,休眠时电流能压到8μA,比雪湖的待机功耗还低。”
袁姗姗正往布套里塞着什么,沙粒粘在她的蓝布裤上,像撒了层白芝麻。“薛奶奶给的薄荷包,”她举起个小小的锦囊,里面是晒干的薄荷和沙蒿,“说能驱虫,还能给传感器降点温。你看这胡杨的根须,我绣得特别深,正好护住埋在沙子里的墒情探头,防沙粒磨损。”
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中科院的考察队开着越野车过来了。领队的赵教授跳下车,防晒服上还沾着戈壁的尘土:“小林,你们的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表现不错啊!我们的进口设备已经罢工两台了,你们这台还在蹦数据。”他弯腰看着布套上的胡杨图案,忽然笑了,“这针脚够结实,经得起风沙吹打。”
林栋调出后台数据,胡杨林的土壤湿度曲线在屏幕上像条挣扎的小鱼,偶尔跳出个微小的峰值。“您看这里,”他指着曲线的拐点,“凌晨三点湿度突然升高0.5%,应该是地下水蒸腾上来了。我们加了江慧玲设计的滤波算法,把沙漠昼夜温差造成的误差过滤掉了,现在的数据可信度能到95%。”
赵教授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和我们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比过吗?腾格里的地下水文模型一直是个难题,你们这组地面数据太珍贵了。”他忽然指着布套内侧的标签,上面用红笔写着“雪湖绣娘·第108号”,“连编号都这么有仪式感,比冷冰冰的序列号强多了。”
袁姗姗从帆布包里掏出本布面笔记本,每一页都贴着不同环境下的传感器照片:雪湖的茶园、紫金山的天文台、省城的展台,现在又加上了腾格里的胡杨林。“我们给每个环境的布套都做了记录,”她指着胡杨布套的细节图,“根须部分用了三层线,比莲花款厚一倍,沙粒钻不进去。赵教授您看,这是薛奶奶特意加的防风结,在布套边缘打了七个死结,对应沙漠的七级风。”
考察队的年轻研究员们围过来看热闹,有人忍不住摸了摸布套上的银线胡杨:“这手艺真绝,能在沙漠里看到这么精致的绣活,跟做梦似的。”姜小龙趁机打开视频通话,把镜头对准胡杨林:“江学姐!你看沙漠的星空!比紫金山的亮多了!”
屏幕里的江慧玲正坐在南京大学的观测站里,身后的星图上标着腾格里的坐标。“我看到你们传的星光数据了!”她的声音带着兴奋,“沙漠的大气透明度是城市的五倍,传感器捕捉到的银河辐射强度比预期高30%,正好验证了我的‘星空-土壤能量交换模型’。”她举着个新绣的布样,“南京的绣娘仿了你们的胡杨图案,加了点星轨,等你们回来就装上。”
傍晚的沙漠渐渐降温,风里带着点凉意。林栋把传感器埋进更深的沙层,墒情探头的导线被袁姗姗绣的胡杨根须紧紧裹着,像条被保护的脐带。“赵教授说要在这片胡杨林装二十台,”他拍掉手上的沙子,“咱们带的布套够吗?”
袁姗姗数着帆布包里的存货,胡杨款还有十五个,松柏款和莲花款各剩几个。“够应急,”她掏出针线包,“我再改改剩下的莲花款,把花瓣拆了绣成胡杨叶,薛奶奶教过‘改绣’的法子,半小时就能改一个。”她的手指在沙地上画出草图,莲花的茎秆变成胡杨的树干,花瓣化作披针形的叶片,倒也像模像样。
姜小龙抱着台备用传感器跑过来,屏幕上跳出条预警信息:“东边的传感器湿度骤降!可能是沙暴要来了!”他指着远处的天际线,铅灰色的沙墙正像潮水般涌来,“赵教授说赶紧收设备,这沙暴能把汽车漆都打花!”
林栋赶紧拆卸传感器,袁姗姗用沙粒把布套缝隙填满,防止沙尘钻进接口。“把布套翻过来!”她大喊着,将胡杨图案的正面朝里,露出背面的粗麻布,“薛奶奶说过,遇到强风就翻布套,背面的麻布更耐磨!”
沙暴过境时,所有人都躲在越野车里。林栋透过车窗看着被黄沙吞噬的胡杨林,心里直打鼓。赵教授拍着他的肩膀笑:“放心,你们的传感器要是能抗过这阵,就能在全国的沙漠站推广了。”他忽然指着车窗外,“你看那几棵老胡杨,活了三百年,靠的就是把根扎深,你们的传感器也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m.2yq.org)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