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藤兰的到来,像一块巨石投入特高课这潭深水,激起层层暗涌。表面的工作依旧,但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弥散。陈默能感觉到,某些角落的窃窃私语变少了,人们走路时腰板似乎挺得更直,连小林中尉汇报工作时的语气都多了几分刻板的规范。
这位心理学博士没有立刻进行大规模访谈,而是像一位耐心的织网者,开始默默收集材料。她几乎整日待在为她准备的独立办公室里,窗帘半掩,反复研读“烛影”案以及近期其他要案的卷宗,特别是那些包含现场照片、证人证言细节记录的文件。
几天后,一份名为《关于代号“烛影”之行为分析与心理画像初步报告》的文件,被秘密送达佐藤一郎的案头,其副本也仅限于少数高层传阅。陈默作为“狐”,并且是“烛影”案的间接相关者(张全福案在场人员),佐藤出于某种考量,也让小林中尉“无意中”向他透露了报告的核心内容。
当陈默从小林口中听到那份报告的大致结论时,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后背还是瞬间被冷汗浸湿。
武藤兰的报告,推翻了之前南造云子将“烛影”归类为某个抵抗组织行动小组的猜测。她基于详尽的行为分析,勾勒出了一个清晰而危险的形象:
目标选择: 张全福并非随机目标,而是经过挑选的——有显着汉奸行为、有一定社会地位、铲除他能产生较大震慑力。这表明“烛影”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战略目的,而非单纯复仇或恐怖活动。
行动策划与执行:
精密侦察: 对张公馆内部结构、保镖巡逻规律了如指掌,表明进行了长时间、近距离的周密侦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隐蔽能力。
时机把握: 选择在喧闹的舞会期间动手,利用环境噪音和人员流动做掩护,胆大心细,善于利用环境。
潜入方式: 门窗无破损,疑似使用专业开锁工具或内部接应(南造倾向于前者,认为“烛影”更可能独立行动),手法专业。
杀人手法: 近距离一击毙命,干净利落,显示出冷静的心理素质和可能的专业训练背景。
现场处理: 留下血字“烛影”,带有强烈的仪式感和宣告意味。这不仅是为了制造恐慌,更可能是一种心理需求——渴望被“看见”,渴望留下个人标记。
综合心理画像:
性别: 高度疑似男性(基于体力、行动风格推断)。
年龄: 可能在25至40岁之间,体力与心智处于巅峰期。
教育背景: 受过良好教育,甚至可能有留学经历。 其策划的周密性、对西方特工手段(如专业开锁、心理震慑)的熟悉,以及“烛影”这个代号本身带有的文学意象,都指向较高的文化素养。
出身与经历: 很可能出身于优渥或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 理由如下:
1. 熟悉上流社会: 能混入张公馆舞会而不引人怀疑,对其礼仪、氛围十分熟悉,这不是普通出身者短时间内能模仿的。
2. 自信与掌控感: 其行动中透露出极强的自信和将目标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掌控欲,这种心理特质往往源于成长环境带来的优越感。
3. 动机复杂化: 并非单纯出于阶级仇恨或民族义愤(虽然这是基础),可能掺杂着对现有秩序的挑战、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更复杂的心理动因。
性格特征: 极度自信、冷静、耐心、追求完美、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和表演欲。可能表面看起来与常人无异,甚至可能非常善于社交和伪装,但其内心孤独,有一套独立而坚固的价值体系。
报告最后总结:“烛影”并非普通的抵抗分子,而是一个高度危险、智力超群的“独狼”式人物。他很可能就隐藏在上海滩的光鲜亮丽之处,甚至可能拥有体面的社会身份作为掩护。抓捕他的关键在于,不要被其表象迷惑,应从其行为细节、社会关系网中的异常点,以及那些具备上述心理画像特征的人群中进行筛查。
陈默听完小林的转述,感觉自己像是被剥光了衣服,站在南造云子那冰冷的审视目光下。这份心理画像,几乎就是照着他描摹的!年龄、教育背景、出身……每一条都像鞭子一样抽打在他的神经上。
小林没有察觉陈默的异常,反而带着几分佩服说:“武藤博士真是厉害!课长非常赞同这个分析。看来我们以前确实把问题想简单了。以后调查的重点,恐怕要调整了。”
陈默强迫自己挤出一点笑容,附和道:“是啊……真没想到,‘烛影’可能是这样的人……太可怕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震惊和后怕。
小林离开后,陈默独自一人,良久没有动弹。武藤兰的精准,超出了他的预期。这不再是被动防御就能应对的局面了。她已经开始收网,而网的目标,正是他所在的那个特定群体——受过良好教育、出身优渥、熟悉上流社会的中国男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谍报代号我是烛影请大家收藏:(m.2yq.org)谍报代号我是烛影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