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房间里
陈默靠在真皮座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红木桌面。
窗外是繁华的上海外滩,黄浦江上船只往来,汽笛声隐约可闻。但他此刻无心欣赏这幅景象。
秦雪宁传来的指令很简单,只有一行字:查明清乡计划详细内容,优先级最高。
清乡计划。这四个字像根刺扎在他心头。
他前世模糊的记忆里,这场由日军策划、伪军配合的大扫荡,给苏南根据地造成了惨重损失。但现在,他需要的是具体情报——时间、兵力、路线,而不是一个笼统的名称。
难题在于,他不能直接问。
尽管佐藤一郎对他赏识有加,尽管他有个的代号,但打听这种级别的军事机密,无异于自曝身份。
他得找个由头,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
少爷,下午的茶点准备好了。管家在门外轻声提醒。
陈默应了一声,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这副纨绔子弟的皮囊,他穿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下楼时,他瞥见客厅茶几上散放着几份报纸。
这是他的习惯,每天都要浏览上海各大报纸,既是扮演角色,也是搜集情报。
《申报》上一则不起眼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近日沪上粮食价格波动,业内人士分析或与周边地区军事管制有关...
军事管制。
陈默端起茶杯,热气氤氲中,他眼神微动。
下午三点,他准时出现在沪上经济振兴委员会的办公室里。
这个由日本人操控的机构,如今成了他最好的掩护。
陈先生,这是本周的物资调配清单。秘书送来一叠文件,恭敬地放在他桌上。
陈默漫不经心地翻看着。作为委员会,他有权审阅这些看似枯燥的报表——粮食、布匹、药品的流动情况,往往能反映出军事行动的蛛丝马迹。
果然,在翻到第三页时,他发现了异常。
这批大米要运往苏州?他指着清单上一项,故作随意地问秘书。
是的,陈先生。这是军方特别要求的,数量比平时多了三倍。
陈默点点头,不再多问。但心里已经亮起了一盏灯。大规模的粮食调配,往往是军事行动的前兆。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借故调阅了最近一个月的所有物资记录。汽油、药品、被服...越来越多的异常数据指向同一个方向: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正在酝酿。
但这还不够。他需要的是确切的计划,而不是推测。
下班时,他在走廊里遇见了特高课派来的联络官中村。
陈桑,今晚有空吗?中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虹口新开了一家日料店,一起去尝尝?
若是平时,陈默会找借口推脱。但今天,他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中村君推荐的,一定是好地方。
他知道中村虽然职位不高,却因为负责文书工作,能接触到不少内部信息。更重要的是,中村爱喝酒,酒后话多。
当晚的日料店包间里,清酒过三巡,中村的话匣子果然打开了。
陈桑,你们中国人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中村满面红光,举着酒杯,你就是这样的人。
陈默谦逊地笑笑,又给他斟满酒:中村君过奖了。我不过是尽自己的本分。
要是中国人都像你这样,战争早就结束了。中村压低声音,不像那些抵抗分子,非要自寻死路。
陈默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说到这个,我听说最近又要有什么大动作?
中村神秘地笑了笑:这个嘛...机密。
陈默没有继续追问,而是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深知这个道理。
但他注意到,中村无意中透露了一个细节:特高课最近在加班整理档案,连周末都不能休息。
这是一种反常。除非有重大行动前夕,否则日本人也讲究劳逸结合。
回到家时已是深夜。陈默锁好书房门,摊开一张地图。
根据物资调配的方向和数量,加上中村无意中透露的信息,他大致圈出了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苏南一带的十几个县城。
范围还是太大了。他需要更精确的情报。
就在他沉思时,电话铃突然响起。这么晚,会是谁?
他接起电话,那头传来金九爷沉稳的声音:陈少爷,没打扰你休息吧?
九爷客气了,还没睡。
明天下午,老地方喝茶,有空吗?金九爷的语气平常,但陈默听出了一丝不寻常。
一定到。
挂断电话,陈默若有所思。金九爷从不会无缘无故深夜来电。
难道,他也得到了什么风声?
第二天下午,陈默如约来到他们常去的茶楼雅间。
金九爷已经在了,正在慢条斯理地沏茶。
九爷。陈默在他对面坐下。
金九爷没有寒暄,直接切入正题:最近道上不太平。
陈默端起茶杯,静待下文。
几个码头的兄弟说,日本人查得特别严。
金九爷压低声音,连我们青帮的货都要开箱检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谍报代号我是烛影请大家收藏:(m.2yq.org)谍报代号我是烛影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