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步:关键线索 - 固体核磁与金属分析(思路转变)。
她回想起陈重照片中那个发着蓝光的晶体样品瓶,以及“Precursor”(前体)这个名称。前体……通常意味着不稳定、需要活化或作为构建模块。结合元素分析的高碳和可能的金属暗示,以及NMR的诡异结果,一个大胆的猜想在她脑中成形:这黑色粉末,可能根本不是最终的活性分子,而是一种特殊的载体或框架结构!
她需要不同手段!
固体核磁共振(Solid-state NMR): 可惜,这台老旧仪器没有配备固体探头。
X射线衍射(XRD): 更不可能。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仪器有,但可能提供的信息有限。
金属元素定量分析: 这是关键突破口!
她决定冒险再做一次元素分析,这次使用能检测氟(F)和硫(S)的模式,并尝试推断金属。
再次取微量样品。
仪器在特定模式下燃烧分析。
结果输出:
F: 32.18% (超高!证实强氟化!)
S: < 0.1% (可忽略)
其他: 根据之前C/H/N/O数据和总质量平衡,扣除C/H/N/O/F后,剩余质量占比高达 ≈ 26%! 这只能是金属元素!
推测金属: 结合陈重研究方向(材料化学、稳定化)和超高氟含量,锆(Zr) 或 铪(Hf) 的可能性最高!它们能形成极其稳定的氟化物,且常用于构建多孔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MOF)!” 林可几乎脱口而出!这个名词如同闪电划破迷雾!
一切豁然开朗!
超高氟含量(F 32.18%)—— 来自配体的全氟烷基链。
高碳(C 38.72%)—— 来自有机配体骨架。
含氮(N 6.31%)—— 季铵盐中心或含氮配体。
高比例金属(≈26%)—— 锆或铪的金属节点!
1H NMR信号微弱/无—— 质子高度受限在刚性MOF孔道内或含量极低,弛豫极快!
物理形态(黑色细微粉末)—— 纳米级MOF颗粒聚集。
标签警告“挥发性/不稳定!”—— MOF结构可能对湿度、温度或特定化学环境敏感,孔道内可能吸附着不稳定的活性小分子前体——真正的“X物质”前躯体!
陈重负责的“关键稳定化步骤”——就是用这种含氟配体的锆/铪MOF,作为稳定和储存极度不稳定的“X物质”活性中间体的“笼子”——前体!这解释了为何它被称为“前体”!也解释了为何当年在实验室,苏韵只需要破坏环境参数(如恒温振荡器设定、压力),就能触发MOF结构变化或崩溃,释放出其中不稳定的活性物质,引发灾难性爆炸和“X物质”泄漏!
林可看着元素分析仪屏幕上的数据和那瓶静静躺在防爆围栏后的黑色粉末,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她终于触及了“凤凰计划”最核心的技术秘密之一!陈重的才华,陆浩宇的贪婪,苏韵的背叛,以及所有悲剧的源头……都藏在这看似不起眼的黑色粉末之中!
手臂针孔的嗡鸣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洞悉真相的战栗。她拿起笔,在杜恒的笔记本空白处,用颤抖却坚定的笔迹写下:
“P-X Precursor = 氟配体 Zr/Hf MOF”
“功能:稳定/储存活性‘X’前躯体”
“不稳定根源:结构敏感(湿度/温度/压力?),笼中物危险!”
她小心翼翼地收好样品,清理掉所有痕迹。走出废弃化验所时,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分析完成,真相的核心又近了一步。
但手中这份关于不稳定MOF的认知,如同一把更加锋利的双刃剑。
它指向了陆浩宇的罪证,也意味着……她自己,正捧着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微型炸弹。
喜欢致命重生:化学物语请大家收藏:(m.2yq.org)致命重生:化学物语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