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大学的血色风暴,最终在官方冰冷的通报、苏韵的死刑判决、以及陆浩宇在无菌病房里依靠机器维持的、如同活死人般的“自然终结”中,缓缓沉淀为档案柜里密封的卷宗,和城市喧嚣下偶尔被翻起的、带着猎奇色彩的都市传说。
林可的名字,曾短暂地如同彗星般划过舆论的夜空,被冠以“英雄”、“幸存者”、“时空循环亲历者”等等或荣耀或离奇的标签。但她拒绝了所有后续采访,避开了所有试图探寻的目光,如同水滴汇入大海,悄然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之外。
她没有留在国内,也没有接受任何顶尖学府或研究机构抛来的橄榄枝。
一封来自“国际化学安全监察与伦理委员会”(ICSAEC)的邀请函(后来确认是“守夜人”的暗中安排,也许是为了弥补什么),成了她唯一的选择。
这是一个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独立于任何国家政府、致力于监控和防范危险化学品及前沿生物技术研究被滥用的小型国际组织。它低调、务实,远离名利场的喧嚣,像一座建立在科技悬崖边缘的无声哨所。
……
日内瓦的秋天,空气清冽,带着湖水的微凉。
林可的办公室不大,窗外能看到远处深蓝色的日内瓦湖和喷薄的白色水柱。室内陈设简洁到了极致:一张办公桌,一台加密级别极高的电脑,几个装满资料的文件柜。
唯一的“装饰”,是挂在墙上的ICSAEC徽章——一只警惕的眼睛,俯瞰着下方交错的试管与原子模型。
林可的工作,如同这间办公室,冷静、精确、不带感情。她审阅全球各地提交的敏感化学研究项目风险评估报告,分析可疑的化学品贸易数据流,追踪可能指向“凤凰计划”残渣或类似X物质研究的蛛丝马迹。她的专业素养和对神经毒理、合成化学以及那些游走在伦理深渊边缘的技术的深刻理解,让她迅速成为ICSAEC内部不可或缺的核心分析师。
同事们尊重林可,也保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距离。她身上有种沉静而疏离的气质,如同经历过极地风暴的冰山,表面平静,内里蕴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严寒与重量。关于她过去的传闻,在组织内部有各种模糊的版本,但无人敢轻易触碰。
只有在夜深人静,当她独自回到湖边那间同样简洁到近乎空旷的公寓时,那层坚硬的外壳才会出现一丝缝隙。
书桌最底层的抽屉里,静静躺着两样东西:一本焦黑卷边、被烧毁大半的硬壳笔记本——杜恒的遗物;以及一张放大的、高精度的照片——她左臂内侧那片皮肤在特殊光源下的成像,清晰地显示着杜恒留下的、残缺却指向核心的化学分子式纹身。
指尖,总会不自觉地抚上左臂内侧那个早已愈合、只剩下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微小凹痕的位置。那里,皮肤之下,那股源自“中和剂”的、微弱却始终存在的温热感,如同永不熄灭的微弱星火,是她与过去、与杜恒之间唯一的、超越物理维度的联结。它提醒着她,那场循环并非幻梦,那个人的牺牲,是支撑她走到今天的基石。
……
三年。
一千多个日夜。她像一个最执拗的考古学家,在世界科技情报的汪洋里,搜寻着任何可能与“意识游离态”、“时空扰动锚点”、“量子神经信息”相关的只言片语。她利用ICSAEC的权限,接触着全球最前沿也最机密的物理、神经科学、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动态,寻找着理论上的突破口。
她推动ICSAEC与核子研究中心等顶尖机构建立起了脆弱但持续的联系,试图在那些探索宇宙最深层奥秘的粒子对撞数据和量子纠缠实验中,寻找意识存在的非物质性证据。
她甚至匿名资助了几个被视为“边缘”甚至“异想天开”的理论物理研究小组,他们的研究方向直指“宏观量子态”、“意识与时空拓扑结构”等禁区领域。
然而,收获如同投入深海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微不可察。主流科学界对“意识游离态”嗤之以鼻,认为这是科幻小说和神秘主义的糟粕。尖端实验室里,那些昂贵仪器探测的是基本粒子的舞蹈,是宇宙弦的震动,却捕捉不到一丝一毫关于一个“迷失意识”的信号。
杜恒的名字,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幽灵,只在她的记忆和那个微热的针孔里徘徊。
疲惫,如同冰冷的潮水,时常在深夜将她淹没。不是身体的累,而是灵魂深处那种望不到尽头的、在无垠黑暗中徒劳摸索的倦怠。她有时会对着那个焦黑的笔记本发呆,指尖拂过杜恒最后写下的、被污迹中断的公式:
“…时空连续性方程…扰动节点…锚定…代价…”
代价……杜恒,这就是你付出的代价吗?永远迷失在时空的夹缝里?
她闭上眼,左臂的温热感仿佛在回应,带着一丝恒定的、无言的慰藉,却也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时刻提醒着那个巨大的、冰冷的空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致命重生:化学物语请大家收藏:(m.2yq.org)致命重生:化学物语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