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
这个词在林可舌尖滚动,带着冰冷的重量和一丝灼热的希望。备用终端的屏幕已经暗下,“守夜人”的金属余音仿佛还在实验室冰冷的空气里震颤。星N生物科技的阴影、周启明的傀儡角色、李云生(云博士)的隐秘存在、以及那项名为“信标”的疯狂捕捞计划——所有线索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强行扭结在一起,而陈重留下的独特MOF前体(P-X 前体),就是解开这致命乱麻的唯一钥匙。
她需要证据,需要数据,需要将“守夜人”的情报和杜恒跨越维度的警示,转化为实实在在、能对抗星N生物科技的武器。
林可强压下翻腾的心绪,将目光投向面前两块并立的屏幕。左边,是“守夜人”提供的、经过匿名化处理的“狄拉克阵列”近期核心能源日志摘要;右边,则是周启明团队在顶级期刊《量子前沿》上最新发表的论文——《论量子计算在模拟高维时空扰动中的潜力与局限》。
“信标计划”的轮廓,就在这公开与隐秘的数据缝隙间,狰狞显现。
……
她首先聚焦于公开论文。
周启明的文笔一如既往的优雅,充满了对量子计算未来的宏大憧憬。他详细描述了利用“狄拉克阵列”的恐怖算力,构建一个复杂的量子场模型,试图在微观尺度上“捏合”出特定的时空几何畸变(即“时空褶皱”)。论文的核心论点是乐观的:理论上可行,计算资源是瓶颈,但阵列已能初步实现“微扰”级别的模拟。
然而,林可的目光如手术刀般精准,直接切入了论文附录里不起眼的数据图表和公式推导。
“能量转换效率…” 她轻声念出,指尖划过屏幕上一条陡峭下降的曲线图。图表清晰地显示,随着模拟时空褶皱“深度”(即扰动强度)的增加,维持其稳定所需的能量呈指数级飙升,而真正有效转化为“褶皱”稳定结构的能量比例(转换效率)却低得令人绝望——在接近他们理论目标强度的阈值附近,效率甚至跌破了5%!
“肥皂泡…量子退相干…” 林可想起了“守夜人”的比喻。这哪里是在制造可控的旋涡?这分明是在用滔天巨浪去吹一个注定破灭的泡泡!维持它不破所需的能量投入与得到的“褶皱”稳定性回报,完全不成比例。
……
紧接着,林可调出“守夜人”提供的能源日志摘要。
日志的时间戳被抹去,但功率峰值和异常波动的模式清晰可见。日志中多次记录了阵列核心模块(特别是负责能量聚焦和时空场稳定的“狄拉克海”模块)在尝试提升输出功率以模拟更深层次褶皱时,出现的剧烈、不稳定的能量振荡。这些振荡的幅度远超设计容限,日志旁注的警告代码触目惊心:“警告: 量子退相干阈值接近” 以及 “场几何结构检测到严重不稳定”。
“强行提升功率…量子退相干…” 林可的指尖冰凉。这不是理论上的风险,而是正在发生的、被仪器记录下来的现实!周启明和他的团队,为了追求那个诱人的“信标”,正在疯狂地逼近物理法则的悬崖边缘。每一次功率的强行拔升,都在将那座精密的量子大厦推向崩溃的临界点。
……
就在这时,林可手臂上的针孔印记毫无征兆地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更强烈、更清晰!刺痛感直冲大脑,随之而来的不再是模糊的碎片,而是一股冰冷、湍急、带着强烈空间撕裂感的信息流!
“阵列…核心…过载…狄拉克海…沸腾…” (强烈的灼烧/撕裂感)
“路径…错误…强行…撕裂…而非…编织…” (空间被蛮力撕开的意象)
“前体…缺失…结构…锚…稳定…” (强烈的“需要基石”的意念)
“B7…区…脆弱…节点…危险…源头…” (一个精准的空间坐标感:B7区)
林可痛哼一声,几乎从椅子上滑落,双手死死按住太阳穴。杜恒的意识碎片不再是模糊的低语,而是变成了直接冲击她感官的、充满痛苦和警示的具象化信息!她“看”到了“狄拉克阵列”核心区域那狂暴失控的能量湍流,“听”到了量子结构被强行撕裂的刺耳尖啸,“感受”到了杜恒在维度夹缝中被那狂暴信标拉扯的痛苦!
尤其是最后那个精准的空间坐标感——“B7区”——如同烙印般刻在她的意识里。那是信标不稳定性的核心源头,是风暴的中心!
“B7区…” 林可喘息着,冷汗浸湿了后背。她立刻调出QCMS中心的建筑结构图。B7区,位于“狄拉克阵列”主体下方,是核心能源传输线路的汇聚节点和高能冷却系统的关键泵站所在!一个物理结构上就相对脆弱、却又承担着巨大能量负荷的区域。如果这里因为过载而崩溃…引发的连锁反应足以摧毁整个阵列核心!
“守夜人”的警告、周启明论文的缺陷、能源日志的异常、杜恒跨越维度的痛苦感知…所有的线索瞬间汇聚、贯通、指向同一个残酷的真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致命重生:化学物语请大家收藏:(m.2yq.org)致命重生:化学物语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